Sunday, October 24, 2021

疫後經濟需要什麼政策?

面對疫後經濟挑戰,在有限的撥款資源下,政府應援助中小企業,保住人民飯碗生計,推動疫後措施,提供援助津貼或免稅優惠,加碼投資公共醫療體系,但不應批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CPTPP)。除了適度節流和減少包括貪污等無效益開支,也應擴大稅收基礎,才能確保未來更有能力公平分配國家財富,然後提供社會安全網,以更充足的資源援助弱勢社群。


【文/林志翰】

近期國內疫情漸趨好轉,所有州属至少已進入國家復甦計劃第三階段,超過九成成年人口完成疫苗接種,各領域已開業或準備重啟,各界對疫後經濟、社會和政治都有所期待。八月的政治動蕩造就巫統重奪相位,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上圖)出任第九任首相後微調內閣、提倡「大馬一家」,向國會提呈「第十二大馬計劃」。在政治、經濟和疫情轉變的交叉背景下,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將與以往不同。

首先要釐清疫後經濟的特性。借鑒英國今年七月十九日後的經濟和社交活動的大鬆綁開放,確診病例迅速飆升至一個高峰,但比較起疫情最糟糕時期,該國入院和死亡人數隨著高度疫苗接種率人口覆蓋率,分別劇減了80%和95%。如果馬來西亞疫後開放的趨勢類似英國,除非醫療系統再次告急,否則預料政府日後不會輕易祭出諸多限制且影響經濟的行管令措施。所以,疫後經濟因疾病管理模式轉變,未來將走向開放,惟條件是各行各業需遵守國安會的防疫規範。公眾更關注個人衛生與健康,疫情期間廣為使用的數碼通訊科技日後對經濟同樣舉足輕重,網購平臺和運輸業依然蓬勃發展。

根據國家銀行八月十三日估計,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將下調至3.0-4.0%,至於明年的GDP,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預測成長率達5.0-6.0%。利好因素包括國內乃至全球對貨品與服務的需求,估計將持續走高,對本地製造業和服務業是大好消息。此外,近來原產業貨品價格如棕油和石油價皆回升,隨著行管令鬆綁,國內外投資在基建發展和建築工程項目將有所增加,為經濟帶來倍增效應。

新財案旨在引領經濟復甦

財政部長東姑扎夫魯(Tengku Zafrul Aziz,上圖)在八月底的聲明,透露2022年財政預算案的三大考量因素:一、協助國人度過疫情難關;二、顧及因政府收入減少、國債增加的財政限制;三、催化「第十二大馬計劃」和「2030年共享繁榮願景」政策藍圖的結構性改革。他也提出新財案的目標是恢復國人生計、復甦經濟、催化社會經濟改革。這些都是財案出爐前,供朝野政黨和民眾討論對策的範圍。財長也揚言不會遺漏任何人(no one is left behind),換言之,如果政府嘗試關照更多人甚至人人都獲得好處的話,那麼針對性援助的撥款和效應將相當有限,對生活在水深火熱者不過是杯水車薪。

可以預見,明年財案的赤字將會惡化。首先,因疫情和行管令打擊,導致公司倒閉和失業率增加,今年政府依賴企業稅和個人所得稅為主(大約總數的45%)的收入將深受影響而減少。其次,在艱難時刻人民寄望政府撥出更多資源援助,救市救經濟。為了滿足各方需要,再加上傳聞明年或會是選舉年,若真要增加開支,政府唯有提高借貸數額,甚至不惜調高政府借貸頂限,或動用儲蓄「老本」(如國家信託基金,Kumpulan Wang Amanah Negara), 才能確保財政收支平衡。雖說目前借貸利息成本較低,算是短期的最佳解決方案,但要在未來通過繼續舉債更多來維持行政開銷、撥款發展計劃,絕非財政永續之道,將增添經濟風險,債留子孫。

不好忘記,從去年初疫情爆發至今,聯邦政府已通過各種經濟刺激配套,直接挹注大約830億令吉,或相等於2020年的6%GDP。在有限的撥款資源下,面對疫後經濟挑戰,該如何應付?或許政府可考慮專注以下事項:

刺激消費解中小企业困境

一、援助中小企業,保住人民飯碗生計。48%的全國勞動力和38.2%GDP貢獻來自這些企業,但疫情爆發以來約有150,000企業倒閉,顯示中小企業的脆弱。失業陷困者艱苦度日,必然加劇社會和家庭問題。唯有振興經濟,刺激市場消費需求,製造就業機會,協助失業者重返職場,才能減少依賴政府援助。政府也應保障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僱員福利,確保他們不被剝削或權益受損。

二、政府不應批准(ratify)「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CPTPP)。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研究,該協定將使我國的貿易順差嚴重受損,每年進口或激增100億令吉,屆時本地產業或產品更難以競爭,中小企業受影響最大。國家亟需更多收入維持開銷之際,若批准此協定,政府關稅稅收估計將減少64億令吉。此外,該協定也特別優待外來投資者,除了輕易進入市場、競標公共工程,也獲享本地企業的同等地位,外資也可以新政策利益受損為由起訴政府索賠,令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空間受限。這些對外資的優待勢必衝擊本地企業發展。

三、政府應加碼投資公共醫療體系,留住現有人才,增聘醫護人員,提升硬體設施,加速建設數碼醫療系統。實際上政府仍有能力發展公共醫療,整合私人醫療,特別是初級護理。所以不要誤信政府沒錢而採納「全民健保」建議,因為這將變相向員工和僱主徵稅,卻未必提高醫療效率。


關注弱勢社群促公衛發展

四、推動疫後措施,提供援助津貼或免稅優惠,要求僱主正視移工的居住和工作環境。此外,政府應添購足夠疫苗加強劑和有效醫藥抗新冠肺炎。

五、最後,或許也是至關重要的中期目標——除了適度節流和減少包括貪污等無效益開支,政府應擴大稅收基礎,這樣才能確保未來更有能力公平分配國家財富,然後提供有意義的社會安全網,以更充足的資源援助弱勢社群。政府也需要更多資金來發展符合公共利益的領域,特別是公共衛生和基礎建設。擴大稅基方式,包括以較低稅率重啟消費稅(Goods and Services Tax)、引入碳排放稅(Carbon Tax)或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

由於沙比里政府的國會支持基礎相當薄弱,財長也沒有太多選擇不得不迎合各方需求。但以有限的聯邦財政能力很難做到皆大歡喜,若有議員、政黨或派系藉此要挾政府也絕非不可能,所以新財案考驗新政府的智慧,特別是政府與在野黨簽署的諒解備忘錄(MOU)的合作關係。總之,2022年財案不僅是疫後經濟,也是政治考量後的政策結果。

《當代評論》文章,刊登於10月22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