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04, 2021

爱FM《爱生活》:民众对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的疑虑(1/4/2021)

 2月末的时候我在寂静禅林主办的线上讲座分享了疫苗科学知识后,爱FM电台DJ黄敏明听到了。后来她联系我,问我可不可以在4月1号在她主持的《爱生活》节目分享我的内容,游说和鼓励更多人登记疫苗接种。根据当时她所知,很多长辈们都不太愿意接种,因为他们可能有所不知或有错误的了解,希望我能透过这节目来厘清一些他们的疑惑。我很快就答应了,因为我也意识这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

***
爱FM的听众,大家好!我是志翰,群议社社员及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员,也是免疫学硕士和感染生物学博士。今天要与大家分享有关疫苗接种的知识和看法。
截至3月30日,我国总共发出大约66万剂疫苗,其中18万8千人已完成了两剂疫苗接种。第一阶段的全国疫苗接种计划是在2月24日开始,由首相慕尤丁和卫生总监诺希山率先领跑给大家信心打气。首阶段是开放给高风险前线医护人员、国内治安和国防前线人员和民选政治代表等,但从4月19日开始疫苗接种计划即将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社区较高风险群比如60岁以上的乐龄人士、拥有慢性疾病患者、残障人士等可以接种疫苗。可惜科技、工藝和革新部長凯里在3月29日告知,符合资格的有大约9百万人,但7百万人还没登记疫苗接种。这趋势令人担忧,因为患上疾病最高风险,伤害最大的就是这个群体。
截至3月30日,全球已累计了大约1亿2700万确诊病例,死亡人数达279万人,死亡率大约2.2巴仙。我国呢,也累计了大约34万确诊病例,死亡人数是1265人或0.37%死亡率。这个死亡率数字,说白一点,就是每一千名病患当中,就有四个病死。虽说我国的死亡率比全球平均低了6倍,但大家不好忘记,我国的第三波疫情最糟糕最严重的时候,曾拥有最高记录327人进入加护病房和其中145人需要呼吸机。那个发生在今年2月2日。
根据卫生部今年2月17日的数据,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有88%至少有一个慢性疾病或身体状况,比如高血压、心脏病、肾脏问题、高胆固醇、肺部疾病、癌症或肝病。去年11月22日的数据则说明,死亡病例当中有大约三分之二是年龄60岁以上。
即使被感染生了重病后康复了,但病毒对那人的健康伤害已造成:特别是肺部呼吸道的损伤,还可能包括肝脏,心脏,神经和大脑细胞等等的伤害。医学界已讨论所谓的‘长期新冠肺炎’现象就是这些康复者事后依然呈报不良生理状况如:不时呼吸困难、心跳不规律、胸口疼痛、疲惫和脑雾无法集中精神等。
难道我们应该无视病毒对人体侵略破坏,任由病毒感染给我们造成长期且可能永久的后遗症吗?
所以,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保护最容易受伤害的高风险群体,比如60岁以上的乐龄人士和拥有慢性疾病的病患。第二阶段疫苗接种计划估计涉及940万人,所以他们最好尽快安排...如果你也认识那些符合资格的亲友,麻烦你也帮忙劝说游说他们,并帮忙他们登记疫苗接种计划。
接下来我会从科普角度为大家介绍和讲解疫苗的原理和种类。
***
刚才分享了新冠肺炎的感染风险,现在我简单谈一谈疫苗的原理,它们如何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疫苗,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病毒的替代品,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借此辨识病毒并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英文是adaptive immunity)产生更为精准应付病毒的配备,如高度结合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介导对病毒的直接杀伤。另外一个疫苗接种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身体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在侦查到病毒感染的时候迅速作出免疫反应。控制病毒感染对人体的伤害,最重要的往往就是免疫反应的精准度、力度和时间迅速的掌握。大家可以想象在一场现代军事战争,如果能用导弹等特強武器先防御敌人的攻势,总比派遣本身的步兵和骑兵正面迎接来得更好。所以,不要听信有些人的传言说什么:我们只需要‘自然’免疫保护,不需要额外‘外物’的刺激。我说,这个所谓的‘自然’免疫系统,就是免疫学上说的先天免疫系统(英文是innate immunity),固然他们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步兵,规模和杀伤能力有限,不能保证能阻挡大量的病毒进攻。所谓的要‘锻炼’免疫系统,不是说要吃健康食品喝些什么草药汤包就可以了,我们身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要见到病毒模样才能学习精准对付。
但若要遇到真实的病毒才来‘学习’,对我们身体的风险和伤害可能太大了,所以才要用疫苗。我国疫苗接种计划的疫苗供应组合目前有5个产品,涉及的疫苗种类只有3个,那就是:灭活病毒(科兴疫苗就是代表)、病毒载体(我们有英国瑞典的阿斯利康、中国的康希诺和俄罗斯的加马利亚疫苗),最后就是目前我国大量接种的辉瑞BioNTech疫苗,那是较新的科技:核酸mRNA型疫苗。我国现有的疫苗都是注射型——注射在手臂肌肉。除了中国的康希诺之外,其他的都需要两剂疫苗。
灭活病毒疫苗就是把真实病毒用化学物确保杀死,净化处理后加入佐剂制成疫苗。这种疫苗的好处是让免疫系统辨识整个病毒的架构轮廓。病毒载体疫苗则由其他的病毒种类如adenovirus携带着新冠病毒的核酸RNA信息,成功带入人体细胞后,借由我们的细胞生产病毒的刺突蛋白来让免疫系统辨识学习。刺突蛋白是病毒接触和进入我们人体细胞的一把钥匙,对准一些细胞的ACE2受体这个’门把’。而mRNA型疫苗则是使用脂质体来包装核酸,从而让人体细胞将它们吞入,制造病毒的刺突蛋白。因此,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型疫苗比较类似,分别只是使用的载体不同,辨认物比较狭隘就只是对准病毒的刺突蛋白。
下一段,我会讲解疫苗的具体保护作用和功效。
***
相信很多人想继续了解,到底新冠疫苗有效吗?疫苗功效数字该如何解读?再来就是它们安全吗?
首先,大家要明白,疫苗保护可分为三个级别:最完美的情况是该疫苗能让一个人完全避免感染,也就是说即使用RT-PCR筛检也无法查出感染;接下来的一个理想情况是,疫苗接种后虽然受感染,但无症状或出现轻微症状而已,不会再传染给他人;最低要求的保护级别是疫苗接种者即使受感染,会出现一些较严重的症状或会传染给他人,但不至于严重到有生命危险或需要进入加护病房。目前正广泛接种的新冠疫苗,已有很明确的证据显示它们几乎100%有效避免接种者染病死亡或入院的需要。简单来说,疫苗保护了接种者的健康和生命,让他们有免疫能力对抗和战胜病毒。
相信大家已听闻的数字是辉瑞疫苗的功效达95%,而科兴疫苗在土耳其只达83.5%,在巴西却只有50.4%。可能有人就很快下了定论说辉瑞疫苗比科兴疫苗有效,事实上可以这样比较吗?
鉴定疫苗功效的数字其实来自第三期的临床试验,主要来比较疫苗接种群体和安慰剂群体何者更能避免病毒感染。所以,不管是95%或85%,这些数字是这两群组之间的相对风险避免程度。95%的功效不是说有5%的人口还会染病,而是相对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你有95%机会避免感染。但这个数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临床试验把什么风险群体和多少比重的他们纳入试验。临床试验当时的当地疫情状况如何,以及正盛传的病毒变种与现有疫苗欲对付的病毒差异有多少,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功效数字。
比如说,科兴疫苗在巴西的试验之所以功效只有50.4%因为该疫苗试验用在感染风险最高的医护前线人员,当时也正值该国的疫情严重时期。再来我们看到美国强生疫苗的功效在美国是72%但到了南非却降至57%,为何?因为南非当时已盛传了新的变种病毒。无论如何,这些临床试验数据都显示疫苗接种强力保护该人免于严重疾病和死亡。以色列完成疫苗接种超过一半人口,控制疫情的效果十分显著,从一月最高峰的单日超过一万确诊病例和最高79人死亡降至3月27日的800多新病例,8人死亡。疫苗接种者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相当罕见。
相信有人也很关心,打了疫苗后会有什么副作用?有可能的,一般常见的副作用是:肌肉疼痛、头痛、头晕、发烧、发冷或疲惫等等。如果是辉瑞疫苗,数据显示通常第二针的副作用会比较强烈。但这些症状都不会严重或危害生命。若有什么比较严重的过敏反应,通常都会在一两天内显示。如果一周过去了没事,通常就没事了。近来媒体广泛报道,全球关注的阿斯利康疫苗接种后的血板块降低同时凝血的事件,虽然发生率依然极低,但暂时科学和医药界需要更多研究去找出问题所在,不能排除阿斯利康疫苗与那些零星事件的关系。
没错,没有任何人能给什么保证接种疫苗后绝对不会有事,但要知道卫生部旗下的国家药剂监管机构(NPRA)在批准医药产品方面素来严谨和高要求,因此一旦能获得批准的疫苗,大家应可放心接种。再况且政府已愿意承担责任将全力照顾您的健康,为任何疫苗接种事故发生的可能作出赔偿,从5万到最高50万令吉。
如果您担心疫苗的副作用,您的风险评估应该考量到不接种面对感染的风险,何者更高。您绝对不是第一个或甚至首一万个接种该疫苗的人,目前已被批准的疫苗基本上是安全的,请放心去接种疫苗并事后密切检查自己的身体反应。只要您没有免疫力低下的问题,过去没有急促激烈的过敏性反应记录,目前18岁以上的大马居民,就可符合条件登记接种疫苗了。一些拥有某些医疗状况的个人包括刚移植器官、进行化疗、刚注射了其他非新冠疫苗、怀孕等的人,也可以先登记。有时,在一些情况下,您可能只是当下需要延后安排疫苗接种,并非您不可以接种。
政府雄心万丈要在明年2月前为至少我国80%的人口接种疫苗,以达到群体免疫效果,从而有效地阻断新冠病毒的感染链,避免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实施劳民伤财伤经济的行管令。我认为,接种疫苗除了保护自己也保护其他人,再加上政府为了公共卫生和大家的健康着想,已免费提供疫苗注射。符合条件的,人人都有份,包括移工和家佣,所以,您也一起来吧!请大家尽快在MySejahtera 应用程序, 或vaksincovid.gov.my官网或拨电登记,或协助家人登记。




爱FM《爱生活》的访谈现场录影在此: https://www.facebook.com/265987414675/videos/112518905129884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