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03, 2021

行管令下的环保契机

 近来众人皆评论新内阁阵容如何再循环。伊斯兰党如今掌握了两个与环境相关的部门,俨然成为了所谓的绿党,虽然该党所执政的吉兰丹州环境问题丛丛。本文笔者想谈疫情下行管令提供的环保契机,以及个人应尽的环保责任。

今年1月,环境与水务部秘书长再尼乌江(Zaini Ujang)就撰文陈述疫情对环境的冲击。数据显示去年的行管令1.0期间,空气污染指数改善至良好的天数增加了大约四分之一,而主要空气污染指标PM2.5细颗粒物浓度也降了靠近六成。而国内29条长期监督的河流当中就有8条的水质获得改善。早前媒体亦有图文报导一些穿过市区的河流难得显得清澈。巴生河的下游闸门捡出的垃圾量也减少了一半。这一再地说明环境状况与人类行为及经济活动息息相关。这些所谓的环境素质改善也随著后来的行管令松绑解封而逐渐打回原形。

行管令如何影响个人行为进而影响大环境呢?

1)居家工作,减少每日开车上班的需要:疫情前,来自交通工具的排碳量占我国总数的大约2成。汽车排碳的时候不止是汽车行走当儿,也包括困在车龙里。疫情前,笔者在雪隆区这里一般上每周需为汽车添油一次,如今仍处于行管令3.0和国家复苏计划第一阶段,居家办公的我甚至3周都无需添油一次。可见,居家工作不止对环境友善,也帮忙节省了不少开支。

2)公共假期和年假,没远门可去:随著跨州和跨县禁令尚未解除,人民不能像以往有假期就去旅行。可以想像以前全家出动乘搭飞机出国旅行的情景会消耗多少燃料、留下多少碳足迹。当然还有一些人希望能趁假期返乡与年迈父母和亲友团聚。相信很多人对行管令限制感到非常无奈,但可以先省下一笔钱作为日后的旅游经费。

3)呆在家里时间更长,耗电更多、电费更贵? :这个说法不必然,主要看家家户户如何用电。其中最关键的是冷气机的使用量。如果办公室没开门,那里就注定先节省了能源。那么在家里呢?笔者会尽可能不开冷气机,若真的需要也会控制在摄氏25度或以上,只要有些凉意就好。不同于办公室,在家里可以穿得更清凉,照理来说更能调适室温。

4)下厨或点叫外卖? :疫情严重时行管令禁止堂食,不会下厨者或太忙碌的人,就会点外卖。分别是,到底那人是通过电召应用程序平台如GrabFood Panda订购,还是亲自前往餐厅打包?后者的话,还可提供自己食物盒,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塑料物。不得已电召的话,有些餐厅会提供比较环境友善的餐饮容器和包装,但依然有不少餐厅提供各种大小的塑料盒只因为更合适及稳固携带。即使说这些塑料盒最后都可再循环,但试问多少人会像笔者先把它们洗干净方便回收处理?所以,如果能够最好还是多一点亲自下厨或烘焙,这样就能直接减少包装垃圾。

重复使用

5)出外购物,自备袋子:疫情爆发前,这个做法早该被鼓励。很多人误会再循环是最好的环保表现,事实正好相反,拒绝接受不必要的一次性用品才是上策。 Reduce(减少使用),Reuse(重复使用),和Recycle(再循环),所谓处理废物的3R环保口号排在最前面的是减少使用,最佳策略就是拒绝接受。要环保就必须要先做好准备。笔者会选择去光顾那些超市允许顾客自行包装,虽然仍常遇到工作人员费解为何使用自家的旧塑料袋包装新鲜食材。有时他们还好心要免费提供全新的塑料袋取代我的,看来他们误会了。事实上,塑料袋不是环保的公敌,而是一次性塑料用品,若能重复使用就最好不过了。

6)网购便利的代价:行管令3.0和全面封锁期间,商店没开门,人民仍可从各网络电子购物平台购得物品。但这个方便导致包装垃圾如气泡膜和纸箱材料夸张地累积制造垃圾,而这问题难于避免,因为商家得确保产品完好不会在运输过程遭受损坏。所以,网购的时候请慎重考虑这点,能免则免。

7)医疗产品的丢弃:疫情依然严重,随著如今经济活动逐渐松绑以及人民外出活动的频率增加,预料口罩、面罩和手套等防疫用品的使用量和需求将持续上升。单单在去年四月实施行管令两个月内我国就增加了27%的医疗废物。如今我们常见这些废物随手乱丢在邻里社区,这种不负责任且不卫生的行为实在令人诟病。因此,个人应尽社会责任,时时刻刻小心处理防疫用品,丢弃在合适的地方。

8)培养自己的绿色手指,贴近大自然:居家时间长了,有些人开始研究如何在自家的庭园或露台耕种一些蔬菜食材。这无疑是在家打发时间的好活动,同时也增加了收成的成就感。当户外运动被允许时,不少城市人会更珍惜贴近大自然的机会而走入登山行列或公园跑步,呼吸清新的空气,松解长期困在家产生的紧绷状态,有益身心。

笔者希望,目前在行管令宽松限制的情况下,人们依然可保持敏感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环境保护和气候转变尽一份力,这就算是疫情下行管令提供的环保契机了。


刊登于《東方日報》東方文薈版《群議良策》專欄2021年9月1日


東方臉書貼文鏈接在此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