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2, 2020

988《時事一百度》2020年11月13日點評

 



11月13日早上出現在988《時事一百度》節目,點評了三大課題。我整理了評論後根據題目分成三段,特別在這裡分享。

第一題:各州CMCO能控制疫情嗎?
我想,我得先從最基礎來解釋病毒傳染和疫情現象,然後才問政府措施的成效。關於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在一個不受控製或約束的情況下,R naught基本感染指數可介於2到5之間。也就是說,一個受感染的病患可以傳給2個到5個人。受控制的情況是R naught處於1或以下。
疾病傳染學對一般疾病傳染的基本變數,概括在DOTS這四個英文字母。 D是Duration也就是感染髮病期長短,包括潛伏期。針對這個,政府只能把可疑和高感染機率的人群隔離起來一段時間,以及針對性做檢測揪出受感染人士;O是opportunity,病毒傳染機會。一個受感染者可以在發病期間接觸多少人,是關鍵。對於這個,政府祭出不同程度的行管令控制在外的人潮多寡,鼓勵大家沒事別出門社交接觸更多人,盡量在家工作。 T是transmissibility ,意味著傳染能力,要知道這個疾病傳染主要靠人與人近距離接觸,通過唾液和呼氣。對於這個,衛生部製定了保持社交距離的SOP和出門在特定公眾場合要戴口罩的規定。 S是susceptibility,指的是易感染程度—即使是大家均有機會被傳染,一般上我們要保護年老者、小孩和帶有慢性疾病的人,因為這群體有高風險、最容易因染病而死亡。對此,政府的行管令也包括關閉學校、托兒所、不鼓勵大家(包括長輩)出來社交等。
如果大家還記憶猶新,三月中的時候,我們經歷第二波的疫情來襲,首相慕尤丁和政府接受了衛生部的勸告就直接來了最嚴厲的第一期行管令MCO,後來延長了兩次,直到5月4號才轉為較寬鬆的CMCO,一共耗了47天。那時的行管令用了34天才把每日病例壓低到少過50,最高病例去到235而已,現在的第三波呢? 1755,7倍半之多!當時的疫情有第三波的嚴重嗎?沒有。但為何現在政府不實施類似第一期的MCO呢?因為我國的經濟和人民的生計根本沒有條件再回到三月了,政府要在平衡經濟與對抗疫情之間作出妥協。
重點來了,那麼為何會有人期望CMCO的效果有如封城的MCO呢?我這裡有個公共交通通勤量數據,如果拿3月4號的通勤量為基準,第一期的MCO到了四月中,通勤量急挫了94%。而這次的CMCO最嚴重也是減了73%而已,說明在外工作或通勤的人還有相當可觀數目,因此政府的CMCO措施對於控制DOTS中的O傳染機會和T傳染能力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衛生總監曾披露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感染群來自打工一族。
但是否這意味著CMCO沒有效用,倒不如取消呢?非也非也,這種說法見樹不見林,非常誤導。好了,打個比方你家裡某個地方因水流太慢堵塞而淹水,如果你做不到完全把水關掉,但至少先減少水流也有幫助,不是嗎?疫情的災難就好比淹水,如果控制疫情像控制水流那麼容易就好,但可預見CMCO“不能直接把水關掉”讓人都不出門,所以這“減水”措施會比較緩慢地減少社區感染病例,但絕對還是有作用減少病毒傳染,至少不讓疫情惡化飆升到類似印度、美國的疫情失控程度。
我國第三波疫情正在控制當中。首先,你看沙巴的新病例自11月9號開始已些有滑落的跡象,人口更為密集,人口流動更多的雪隆區一帶,看來需要再多一點時間才能平息。
(注:節目結束後,當天傍晚公佈的最新單日病例飆高了一些,這並非不可能,但希望我觀察的疫情走勢會隨著衛生部和政府的進一步疫情控制而逐漸走低)

第二題:財案對抗疫和醫療領域撥款
明年的財政預算,政府給了衛生部接近320億令吉的撥款,或占據大約10%的聯邦政府的預算開銷。比起今年的開銷,明年政府才增加了4.4%或13億令吉,是自從2017年以來增幅和增加數額最小的一次。這個頗讓人意外,畢竟經歷了疫情后,普遍上公眾皆認同公共衛生和醫療的重要性,對衛生部尤其是衛生總監諾希山的信心評價最高的時候,政府居然撥款增幅是5年來最小。諾希山早前在多個場合多番強調要強化公共衛生,但從這次的財政預算案,我實在看不出來。
其中一個原因我可以揣測的是,政府另外撥款了去八月時通過設立的新冠肺炎基金。財長在演說裡強調將增加多200億令吉的撥款給該基金,從而提高至650億令吉儲備。這筆撥款獨立於衛生部,但在零和思維作祟下,政府或許已把這基金撥款算在一起給“衛生和醫療”,覺得已有付出、有交代了。
好吧,讓我們來先檢驗財長在國會演說裡的承諾——撥款10億令吉來遏制第三波疫情的預算案項目,看看是否足夠對抗病毒應付疫情?
第一、政府撥款4.75億令吉添購新冠病毒檢測盒和相關實驗室試劑。假設明年在我國接受檢測的人數接近昨天(11月12日)最新報導的數目235萬人次,再假設每人的費用是一百令吉,那麼政府就得耗資2.35億令吉。這也意味著,如果明年沒有出現比目前更嚴重的第四或第五波,那麼即使檢測人數翻了一倍,政府的撥款理應還是足夠。
第二、政府撥款3.18億令吉購買個人防護裝備(PPE)。財長在國會演說裡表示國內有10萬名前線醫護人員。我們拿3.18億令吉處以10萬,每個醫護人員一年平均將可獲得大約3200令吉的預算來購買PPE,或大約每個工作天10令吉的預算。一些醫護人員或許需要用比較多,但平均來說應可足夠每日供應3至5套PPE(包括手套和口罩)。
第三、政府預算30億令吉來購買新冠疫苗,如果該疫苗已證實有效和被批准使用了。科學工藝部部長凱里早前也宣布了要為國人免費提供疫苗,並設下目標明年至少要注射疫苗涵蓋70%的人口,才有機會在我國築起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近一步遏制疫情繼續在我國蔓延。 70%人口,相等於2300萬人,若拿30億令吉除以2300萬人,每人將至少有131令吉的預算購買兩劑的疫苗。比起COVAX疫苗保障機制的平均個人疫苗估計價格21美金(或87令吉),這筆預算肯定有多,政府應該有足夠撥款採購最低數量的疫苗,當然還可能可以買超過70%人口的數量。
當初預算書一公佈時候掀起公眾爭議,因為活躍分子和國會議員看到了在很多欄的醫療部門的撥款項目,特別是各專科部門的“供應與服務採購”欄目的數額從今年的幾千萬到數億令吉等明年直接轉零。頓時病患者和家眷還有社會組織感到憤怒、同時也擔心、焦慮和憂愁。前財長林冠英甚至公開說這個政府很殘酷,怎麼可以這樣大幅度刪減重要撥款?
但事實是如此嗎?我本身研究政府預算書,發現政府今年在預算項目裡動了一些手腳變成“創意會計”,把所有供應給醫藥購買的撥款項目集中移去了“特別計劃”欄和一個新增的“財政承諾”欄。最後算了一算,發現醫藥方面的撥款並沒有變減少。但各專科部門的醫藥撥款就變得不透明了,相信主管們和病人都會擔心各個部門惡性競爭爭奪有限的資源。這樣的財政安排,其實有好嗎?
有關“創意會計”還不止如此。醫院支援服務項目撥款也大幅度縮減(從19億令吉到9836萬令吉,或下跌95%)。衛生部聲稱預算撥款從行政開銷搬去了發展開銷,這完全顛覆了一般對預算的認知,即行政開銷是日常營運所需的開銷,而發展開銷是以投資性質和一次性的項目為準。明顯地醫院支援服務(通常是外包的),屬於前者。政府也沒透露該筆預算搬到了發展開銷的哪一項目,令人納悶其政府的問責和透明度。
若要說正面的衛生部預算亮點,那就是明年的發展開銷預算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達47億令吉。我感到欣慰的是,終於政府願意聆聽人民的聲音要求重視對醫療設施的長期投資。相信大家有去政府診所或醫院或許有同感,很多設施似乎長期失修、破落不堪,一些器材也失靈沒修理,再加上這些地方也時常擁擠人滿為患,即使政府沒增添新醫院或診所,也該擴建一些設施空間容納需求。明年政府將撥出28.6億令吉來提升醫療設施和擴建醫院,這筆就佔了發展開銷的6成,比起今年增加了17億令吉,顯示了政府的決心。另外政府也增加了1億500萬令吉為添購醫療器材和交通工具,預料明年疫情還是會延續,政府確實要有更多的移動能力服務社區醫療和檢測需要。

第三題:拜登當選美國總統的思考點
拜登已肯定勝出了嗎?特朗普還未正式認輸接受敗選,但若看目前的關鍵州屬的選情拜登已有相當差距的領先,我看特朗普大概大勢已去,即使逼得重算選票恐怕也難以翻盤。除非特朗普有什麼強大的證據可以證明選舉有舞弊或違規行為,由美國最高法院裁決某些州屬的成績無效,但這個門檻很高,機率不高。看來特朗普到時候法律訴訟不得逞後,應該會知難而退。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明年1月20號,我們就可以看到美國新任總統拜登的就職儀式。特朗普可以耍賴,但大概很難繼續霸著白宮和總統位子。美國法警或特勤局會護送特朗普離開白宮,畢竟他們的效忠對像是美國憲法,不是民選政治人物。即使特朗普的形像多麼的反傳統,民主美國不可能滋養獨裁者死賴不走,更不可能會出現美國的“袁世凱”。
拜登驚險勝出,反映出美國仍是個一個相當政治分裂的國家。為何一個強調自由和民主的強國如美國,會有7千240萬或47.4%選民會投票給一個在國際舞台上人人印像中及口中的“狂人”?
如果你看特朗普任期內的執政記錄,特別是他如何搞砸處理和應付美國的新冠疫情——他的政策間接導致超過24萬人因冠病死亡,而他居然還可繼續在總統選舉戰鬥到最後難分難解。還有,他上台後就擱置前總統奧巴馬的重大政策《平價醫療》法案或奧巴馬健保,導致百萬人頓時喪失了公共健保。在他執政期間,經濟未見起色,疫情後更糟糕。國際政治方面,他單方面帶領美國撤出世界衛生組織還有《巴黎協定》(氣候變化的國際協約)。他不按理牌出擊的狂人外交態度讓人難以捉摸,為難了昔日的盟友,使得美國欲領導國際政治的影響力方面大不如前,道德權威已跌到了低谷。
民主黨的拜登其實提供的是回到奧巴馬時代的理性務實“正常”政治,撥亂反正。比起希拉里,拜登的形像比較草根,即使他已是資深的政治人物。他算是“建制派”,自從1972年就當選參議員並連續贏得6屆;奧巴馬總統時代他是副總統。拜登的這個草根親民形像很重要,因為特朗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反“建制派”精英的“鬥士”形象鮮明。草根藍領階級對華盛頓政治精英處理他們經歷的各種社會問題長期太脫節,感到很詬病、不信任和不滿,似乎他們袒護商界精英的利益多過看他們一眼。
拜登當選了,意味著什麼?除了收拾特朗普留下的亂攤子,他的蜜月期恐怕會很短。民主黨在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同步選舉中表現也不甚理想,未能掌握參議院多數,眾議院議席也丟了5席,僅有多數席一席。這使得總統要推動進步議程舉步艱難,或許需要有作出更多的妥協。再說,以前奧巴馬總統當選的首個任期人氣沖天,並贏得參眾兩大議院的多數議席執政,落實政策改革方面依然充滿障礙,現在的拜登恐怕更不容易。
拜登承諾要恢復和進一步擴大“奧巴馬健保”惠及範圍,及要在2050年前帶領美國走向淨零碳排放目標,這些不太容易落實。他競選時大推提高全國最低薪金至時薪15美金很受歡迎,雖然這也不是他第一個如此建議的民主黨人,反而這政策的阻礙比較小、可期待。
國際政治方面,拜登應該會翻轉特朗普的形象,他說要成為一個國際上友善的臉孔,所以我們可期待看到更多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尤其是重建盟友之間的關係。棘手的課題包括處理伊朗的核武擴建計劃和中東安全問題。對於崛起強國中國的立場,拜登採納似乎接近特朗普的強硬政策,所以貿易戰應該不會那麼快結束。
對於我國呢?美國一直重視馬來西亞為東南亞的策略夥伴,特別顧忌國家領導人會大幅度向北京傾斜。預料外交政策上,美國會延續奧巴馬的路線,包括通過貿易協議拉攏我國…CPTPP或泛太平洋貿易協議,當初特朗普宣布退出,預料拜登執政後很大可能會帶領美國重返。我國政府常被類似的國際貿易協議吸引,我國的公民社會需要提防是否這些協議會讓國家喪失了相當多製定國內政策的自主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