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2, 2021

988《時事一百度》2021年6月11日點評


 



1. 国家元首召见朝野各党领袖 - 为何是此时此刻? 如果你選擇相信馬哈迪的故事的話,他昨天就告訴我們說他曾跟公正黨主席安華通電討論了國家大事,由於安華不懂該做什麼,也沒有提出解決方案,所以他建議致函給國家元首。他說,他過後致函尋求覲見最高元首,解釋為何如今陛下召見各黨領袖。 好了,你相信這故事就這麼簡單嗎?我在這裡做評論的,不是幫人說故事。 最高元首如果只是要解決國家大事,而他的政府又可以勝任,何必召見那麼多人特別是在野黨領袖,就首相和內閣成員即可。但我想,雖然我國是君主立憲制,最高元首本應超然不插手一般政務和政黨政治,但在政治亂世、疫情危機未過去、經濟深受打擊的同時,他可以找到理由主導大局和政治走勢。 我推測,目前有兩個情況給元首增添壓力而需採取行動: (一)一月時頒布的緊急狀態就要在8月1日屆滿了,目前還有少過2個月的時間來決定:是否還要延長或終止。其決定性的兩大因素是 1)要端視疫情是否已好轉至可控制的地步, 2)政治是否能穩定,如果國會要召開,慕尤丁政府會被倒台然後被迫提早舉行大選嗎?自然這個選項是一般民眾目前不要的,從疫情控制的角度也亦然,要得民心的最高元首會不知道嗎? (二)民間各界、社運份子、在野黨、甚至執政聯盟的成員包括巫統議員也一直呼籲和施壓政府和最高元首允許重開國會,大概你們也常看到新聞文告和請願書此起彼落。尤其是當疫情失控和經濟雪上加霜,並沒有在緊急狀態的情況下變更好轉,民間似乎已判斷這個政府已失敗、失靈了,需要召開國會來監督和咨詢政府政策。 事實上,在首相的勸告下,確實國會可以在緊急狀態下召開。那麼,目前來說慕尤丁看來沒有召開國會的意思,最高元首若要能成事就得自己介入拉攏,同時召開國會後也要確保沒有倒閣事件和混亂政局出現在人民面前。因此他召見在野黨領袖們是合理的。 - 有可能会换政府或出现传言中的“联合政府”? 或许現在的局面會讓人民想象去年喜來登行動後,最高元首對各個議員的“面試”-- 這是不是換政府的前奏?特別是元首召見政黨領袖的次序令人另有遐想:怎麼在首相後竟然是主要的在野黨領袖安華、林冠英和末沙佈,隔天才輪到執政聯盟的伊斯蘭黨Tuan Ibrahim和馬華總會長魏家祥,馬哈迪和沙菲宜,然後再多一天才輪到巫統主席末扎希? 我想,在緊急狀態之下,通過皇室插手背後敲定的新政府,如果是真的,肯定缺乏民主正當性,也不見得會比現在的狀況更穩定。元首何必要這樣做呢? 說到一些人推崇“聯合政府”為所謂的解決方案其實更糟糕 -- 想象一下,這個大聯合政府在官職和各政黨利益之間如何分配,首相能如何駕馭這樣的大政府?更何況現在的政府我們的首相已看起來不能完全話事做主了。 所以我否定類似的可能,傾向認為元首更可能向主要的在野黨領袖告誡,要求他們停火盡量配合他的政府度過國家難關落實政策抗疫和復甦經濟,不要一直對政府開火添加麻煩。 從在野黨領袖覲見元首後的口供都一致透露說他們在會談中沒有提及‘換政府’這件事,我們要從中看得出端倪。 - 国会有机会重开吗? 若所有的朝野政黨領袖都同意最高元首可能在會談裡開出的條件,比如說不倒他的政府為首要停火條件,這才會增添在緊急狀態之下重開國會的可能。 在這之前各朝野政黨各懷鬼胎,磨刀霍霍,勢必要不惜代價趁機把搖搖欲墜的慕尤丁拉下來自己取而代之,這些動作怎麼可能元首看不到? 相信這也是為何緊急狀態頒布需加上暫停國會條款的其中一個導火線(其實過去緊急狀態下也可以召開國會)。可能這次需要最高元首調停,國會才有機會重開。 - 在野党领袖都向最高元首提及和要求不再延长紧急状态,你怎么看? 相當有趣,安華說他們都向最高元首建言避免延長緊急狀態,但對此元首的回復很玩味:他說他會遵從君主立憲精神,會根據首相的勸告行事。這意味著什麼?元首把球踢回給慕尤丁。這樣的回答其實也很高明,即沒有反對這建議但屆時就要看整個政局和這些在朝野各黨表現如何了,才選擇接下來如何回應。 - 为何马哈迪要求成立行动理事会?动机何在? 馬哈迪還是馬哈迪,對權位眷念和堅持,95歲了也一樣。這個類似五一三種族衝突後緊急狀態下的國家行動理事會,是一個比起目前臃腫的內閣更為權力集中的10個成員理事會接管政府,肯定是開民主倒車。 提出這個建議的伏筆是什麼? 詢及誰應該領導這個理事會,他就說他自薦來領導(如果政府允許)——哈!你應該聽懂什麼了吧?如果最高元首接納這建議,而領導人仍然是慕尤丁,你認為馬哈迪會同意嗎? 目前的是慕尤丁政府,他會那麼不聰明主動建議把政權交出去嗎?顯然馬哈迪志在製造輿論支持他、貶損慕尤丁。他依然沒有忘記去年喜來登行動後他的敗筆之作——要成為聯合政府的大首相,後來被慕尤丁背叛。如果有行動理事會對馬哈迪來說更妙,才10位成員的理事會,越少牽制他的獨裁獨斷作風當然就越好。


2. 全面封锁奏效,疫情好转了吗? - 每日新增病例在过去几天似乎已走低了,或至少不再飙高,疫情真的已好转了吗? 我們被全國MCO3.0限制了多久?自從5月12日,差不多一個月了。雪隆區大部分的居民還要再早6天。限制了這麼久,一次比一次嚴格,總得看得出一些效果吧? 如果所謂的疫情單單是看感染數字,是的,每日新增病例的最高記錄是在5月29日達9020宗,R值基本感染數最高是在5月23日,那時是1.21。最高的活躍病例記錄是在6月6日,大約8萬6600宗。3天前有誰在高唱5566?應該那天大部分人不太難過。 對照五月未的時候有人會擔心每日新增病例會破萬,確實那個擔憂不是假的,以當時的R值1.16估算確實可以在10天內到達這過萬數字,所以我想首相和衛生部才情急緊急剎車宣佈全國全面封鎖。目前我們看到的疫情走勢局部也反映出行管令3.0的一些效應。我想,全國封鎖還是有助於進一步鞏固疫情感染數字的下滑趨勢。 但如果你看死亡數字或加護病房入住人數,這些數字還正在緩緩上升,但如果新感染病例可以控制下來,死亡和ICU數字應該也會下降,但效果反應會遲緩一周或以上。 另外,新增感染群和活躍感染群的數目到了現在還未顯著停止上漲,職場感染群更是目前是主要的來源。再況且昨天的新增病例數字是5字頭千位,我們感到鬆一口氣因為我們經歷了更糟糕時期的記錄,但這數字依然相當高,尤其是在今年一月之前我們還未見過這個數位的每日新增病例。這表示社區感染依然嚴重,我不認為、也不建議政府大量放寬和開放經濟活動。 - 有人说,这是因为筛检数量不足和减少,所以每日新增病例才会降低,你怎么看? 我知道很多人這麼說,包括在野黨的國會議員。其實這個想法蠻符合一般人的邏輯思維:如果政府篩檢更多人,自然會揪出更多確診人士,數字就不可能走低,反之,如果政府減少篩檢,就可以‘欺詐’玩弄了系統,因為少篩檢怎能找出更多病例? 好的,為了證實這說法是不是真的,那天我觀察和分析了從5月1日到6月8日的兩組數據:每日新增病例和每日篩檢人數的每日變化。我發現,這兩組數據所謂的關聯性correlation是相當薄弱和不顯著的——差不多一半的情況每日新增病例數量跟隨著篩檢人數的增減。這也意味著,另外一半的情況這樣的預測是錯誤的。昨天的兩組數據就是一個好例子,比起前天,昨天篩檢量增加了1萬,但實際上確診數字不增反減少了約570宗! 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有關當局當天的追蹤病例篩檢情況,才能更好地預測走勢,因為確診率與篩檢群體的風險程度相關。 因此,我本身一直不太讚成非針對性的大量篩檢做法和建議,因為那不是妥善運用篩檢資源的方式。 - 什么时候全面封锁应该‘解锁’?政府能如何确保病例不会因重新开放而再飙升? 首相宣佈全國全面封鎖的文告裡有提及不同階段的解封,那是隨著疫情走勢對應經濟和社交領域的開放程度。要解封,我認為政府也應該根據疫情趨勢分析,局部地區應先開放,比如說疫情已相對受控制的縣市和州屬。 如何不因經濟和社交活動重新開放而不增加病毒傳染風險?如果說要制定更嚴格的標準作業程序,那是ok的,但執行上總是會有人不遵從、鬆懈或不小心,這也不能完全杜絕病毒傳染,成效依然會有打折。 我認為抗疫公共衛生政策要奏效,非藥物措施(比如戴口罩、保持人身距離)也需要配合疫苗接種計劃,盡快建立起群體免疫能力,圍堵和減少病毒的擴散和傳播。


3. 加快疫苗接种应考量青少年? - 目前要加快疫苗接种的速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要如何才能快?可以预测何时能达到80%人口疫苗接种覆盖率吗? 首先,要盡快接種疫苗的首要條件是疫苗貨源充足,雖然上個月疫苗接種計劃協調部長凱里誓言旦旦說會有1600萬劑疫苗將在這兩個月抵達,可是前天他透露來自泰國廠的阿斯利康疫苗本應在這個月交貨但確定會延遲。相信還會有不少未知數。 假設貨源不再是問題了,那麼接下來的重要因素便是接種中心數量和負責接種的人手,以及登記預約制度的安排。如果人力資源和物資物流這些都不是問題,政府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大型接種中心,那麼疫苗接種速度將能達到一定的速度。 凱里說過從這個月開始每日接種劑量要達15萬劑。最新數據,也就是兩天前6月9日數據顯示,政府有做到。但當中只有11萬劑用來接種第一劑給“新人”。如果說接下來都以這個速度接種,每個月300萬人接種第一劑,那麼到了9月,政府可能就要找新手臂來接種了,因為屆時應該所有登記者都至少接種了一劑,登記率將成為一個瓶頸,政府需要從大型接種中心走入社區。 第4階段疫苗接種計劃會給經濟領域僱員,這可能會惠及不在系統裡的移工群體;第5階段針對青少年就增加了“新手臂”的來源了。 - 为何要达至群体免疫的目标,需要考量青少年? 假設所謂的群體免疫純粹是個數字目標而已,(這當然不是,我等下可以再解說群體免疫的概念),就說政府的目標是要為至少80%全國居民接種疫苗,那麼十八歲以下的人口目前就佔了大約30%,怎樣看政府都必須要向青少年“下手”才在數學上有可能達到80%的目標。 目前只有輝瑞疫苗根據最新的孩童臨床試驗資料申請擴大疫苗接種年齡階層。12至17歲青少年大約佔我國人口的380萬或11.5%。若沒太大意外,國家藥品監管局應該會批准這年齡階層的疫苗接種使用。 12至17歲青少年大約是中學生的年齡,也是目前18歲以下受感染率最高的年齡階層,是社區人口重要的一環,所以把他們納入疫苗接種人口對象有助於圍堵阻斷病毒傳播。 - 要为青少年接种疫苗,需要考虑些什么? 为这个年龄层接种有什么好处? 18歲以下的青少年在我國法律上仍算是孩童,不是成年人。因此要為青少年接種疫苗,那麼就需要成年人同意才可以。所有能在孩童使用的藥物(包括疫苗),必須要有另外一組針對孩童的臨床試驗數據資料支持才能夠獲得各國醫藥局的批准。一般上這些藥品通常會先在成年人階層開始試驗。 12至17歲青少年應被視為小大人了,他們通常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也可以相當活躍接觸多人。如果說政府希望學校能盡快重開,未來能減少疫情衝擊、斷斷續續開關學校影響孩童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導,疫苗接種或是一個好策略。 - 这样真的会加快疫苗接种覆盖率吗? 目前輝瑞疫苗全球貨源依然吃緊,以目前的狀況來說,我國比預期在訂單上承諾的交貨數量接獲得少。若只靠這款疫苗才能為12-17歲青少年接種增加疫苗接種覆蓋率的話,貨源絕對是個顧慮。 一旦貨源不再是問題,那麼或許到了9月,如果孩童都可以重返學校,那麼衛生局官員或可以進駐學校一間接一間地為他們大量接種。我希望,屆時衛生局已相對控制好了疫情,然後能挪出更多人手走入社區包括學校接種疫苗。


P/s: 群體免疫是為了提供一個群體疫苗保護作用,防堵或減少病毒傳播。實際上和理論上,接受疫苗的群眾必須要平均分佈,這樣才算有效保護該社區,所以我們不能純粹看疫苗接種數字而已。 假設雪州已有90%人接種了疫苗,那麼就有了群體免疫嗎?如果那數字是如此因為接近100%城市人口接種了疫苗,但郊外的很多村莊或社區完全沒有人接種的話,後者就是病毒的溫床沒有享有群體免疫作用。因此政府必須要鑒定哪裡的居民接種率低,政府需要自己走入社區接種,而不是等人來登記預約安排。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