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2, 2021

光明日報2020年終特輯

 【光明年刊】揮別心煩 祈盼翻篇更好年

【與病毒共存】國人須自律嚴守新常態

群議社政策研究員兼德國漢諾威醫學院感染生物學博士林志翰指出,政府為平衡生命與生計,和基於病例追蹤能力及治療經驗已大有提升,儘管目前新增確診病例較之前多好幾倍,卻沒採取之前般嚴格的行動限制,反倒鬆綁限制,希望人民學會與病毒共存。

“儘管我國冠病死亡率並不高,但如果確診病例持續走高,不僅醫療系統可能難以負荷冠病病例,醫療資源因長期被應付冠病佔用,也可能影響到癌症、糖尿病及腎病等其他病症患者原本可享有的醫療資源,恐引發整體醫療危機。”

林志翰指出,經過那麼多個月,民眾應該都已清楚需遵守的基本防疫措施,卻仍有民眾把口罩戴在下巴、露出鼻子,越來越鬆懈。他認為,這除了是長時間下來的防疫疲勞,也與政治人物沒以身作則及朝令夕改的SOP導致民眾對政府失去信任及無所適從有關。

“儘管預料冠病疫苗將在明年2月起運抵我國,但這不意味疫情馬上結束,大家馬上就可回到原本生活模式,畢竟疫苗安全及有效性需時鑑定,再分批接種,加上病毒變種,大家還不能鬆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人身距離等SOP,是我們接下來好長一段日子還需自律嚴守的新常態。”


訪談全文如下:
***

1. 請你精簡梳理我國新冠肺炎病例今年初是怎麼開始出現,之後怎麼進入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的疫情演變。
答:新冠肺炎自从去年11月首次出現在中國武漢,兩個月後(1月25日)就在我國出現境外輸入的首3宗病例。2月6日,在吉打出現了首宗國內社區傳染病例。首波僅有22病例,沒有死亡病例,間中有11天無確診病例。
第二波疫情是從2月27日開始,當時引人關注的感染群牽涉一位官聯公司的高層,而最終把第二波推向高峰的是大城堡宗教集會感染群,而我國在3月18日宣佈進入第一階段的全國行動管制令(MCO),當時病毒已傳遍每個州屬。第二波MCO期間的單日最高確診病例出現在3月26日,235例。當時政府每兩周延長MCO期,一共3次。到了4月20日,每日確診病例已首次壓低在50以下。
5月4日開始進入了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MCO)。這段期間引人矚目的是6月4日武吉加裡爾移民局扣留所內出現大肆傳染,單日確診病例達277新高,為日後陸陸續續發生扣留所和監獄的大型感染群掀開序幕,成為眾人的關注點。6月10日,國家進入了新的復原期行動管制令(RMCO),直到8月31日,為期83天每日平均僅報12例,更有4天沒有任何社區感染病例。
首相慕尤丁宣佈將RMCO延長至年末,而9月則是沙巴州選有長達2週的競選期,直到9月26日投票。在沙巴被感染回來的病例自從競選開始,就已再次傳遍全國。衛生部已定義第三波疫情的開始是9月20日,一個月後從沙巴輸入的病例達452例。政府在10月13日和14日分別在沙巴和雪隆布區重新頒布CMCO。11月7日,政府宣佈馬來半島州屬(除了玻璃市、吉蘭丹和彭亨三州)進入CMCO。但每日確診數字自從10月24日出現四位數以來,接近兩個月了至今都無法拉下,12月10日更創下單日新高(2234例)。
吊詭的是,政府卻在12月5日宣佈結束大部分州屬的CMCO,而仍在CMCO狀態的州屬也允許人民自由跨州跨縣行動,兩天後更進一步放寬汽車乘搭和餐廳工作人數限制,導致人民基本上認為CMCO類似RMCO,無法反映目前的疫情嚴重程度。截止12月19日,自從第三波疫情爆發至今90天,每日平均確診人數為909例,是第二波最嚴重時期的6倍之多!
第三波疫情的主要看點在於移工密集的工作地和宿舍,涉及頂級手套勞工的蓮花路感染群就是其中的代表。除此之外,與工作單位相關的感染群佔總活躍感染群的大約四成,有跡象顯示可能還會持續上升。目前接近年杪年假期間,再加上無跨州跨縣的限制,若沒顯著地再惡化的話,預料疫情高峰將會持續到明年農曆新年。

2. MCO 對不少我國民眾而言是非常特殊的經歷。請你分享一下對於MCO,行動被管制的感受。
答:MCO對我個人而言,或許不會影響或傷害太深,因為我很慶幸我和太太還有工作在身。但其他人就不一定那麼幸運了。今年5月時失業率創新高5.3%或大約83萬人失業,生意被迫倒閉的也大有人在。打散工靠日薪生存的人在MCO期間更手停口停,陷入困境。
行動管制令也造成家眷的分離,比如在國外的外籍配偶或在鄰國新加坡就業的家人,這或多或少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不管孩子們或大人們困在家裡久了也不太健康,太長時間相處也會有磨擦的壓力,特別是生活在狹窄空間的低收入階層家戶。家暴、憂鬱症、焦慮症、自殺案例等都在這時期上升。就連我家的孩子也需社交空間,很渴望重返幼兒園與朋友和老師團聚,因為通過視頻教學不太能得到滿足。
所以我明白,為了疫情要守社交距離,短時間或許還可以;長時間的話,大概大家都按耐不住了,畢竟人類是社交動物。

3. 你覺得我國政府在疫情防控表現如何?行動果敢有效?還是一堆混淆又奇葩的SOP,不湯不水的一系列MCO,令人民無所適從?有哪些措施值得肯定?又有哪些不足之處,需要改善?
答:政府的疫情控制措施,自從1月開始一直修訂,至今的基本系統更加完善,當局(尤其是衛生部)理應更有經驗、知識、技術和資源來應付疫情。第二波疫情惡化開始,政府祭出MCO,用了47天就把疫情曲線壓下去,過度到CMCO,證明嚴厲的行管令可以奏效。可是這要付出慘重的經濟代價,國家政府和各界的經濟基本面大不如前,所以面對第三波更大浪的疫情,政府也似乎沒有資源條件再來一次嚴厲的MCO來阻斷感染鏈。
問題也因為政府成功控制第二波疫情而變得自大,結果連環犯錯。從原產業部長凱魯丁公然無顧和違反行管令限制卻沒得到相等的懲罰,到沙巴國會議員傑斐里沒有根據隔離政策照常出席國會,民眾都把政府的“雙重標準”看在眼裡,造成人民對政府後來頒布的疫情SOP失去了信任、充斥不滿和質疑。當然政府宣佈SOP時沒做仔細考量導致出爾反爾U轉處處,也是人民無所適從的原因。所以,政府當局要怪人民不遵守SOP的當兒,自己有沒有做好榜樣?
在第三波疫情肆虐當下,人民卻又對政府的SOP措施和政策質疑、不服從或鬆懈下來,這解釋了為何這波疫情自從10月24日破千病例後至今仍無法把曲線壓下去。政府的過早的SOP鬆懈措施恐怕還會加劇疫情病例的增長。

4. 人民防疫意識、心態及SOP配合程度如何?
答:自從三月開始,人民大概也開始習慣和了解防疫措施的需要和正確方式。但是,就我之前說的,人的身心也開始疲憊,然後偷懶和鬆懈下來。難道他們不知道口罩要如何正確佩戴和使用嗎?為何他們還要把它當下巴罩或頸罩?因為他們覺得不太舒服和順心啊!
再來,每到一個地點都要拿電話掃描登入一次,有些人也開始覺得煩又看不到作用和好處。還有人質疑為何一家人可以在家共桌吃一餐,卻不可以一起出門共車?這些態度不是早前人民持有的,我覺得政府必須要先以身作則,而且要低下身段清楚地跟人民溝通,盡可能誠懇地解釋並要求配合某政策。
一項SOP是否奏效,人民是否聽得懂明理服從,不是開一個記者招待會就可以達到的事。一旦人民相信政府,願意捍衛政府的政策,那麼自然的在社區裡也會有人自動自發扮演那角色,屆時要達到政策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5. 政治人物沒有以身作則?執法出現多重標準,比如副衛生部長及原產業部長的事件,是否也導致難以服眾?
答:(上文已解釋)

6. 我國官方確診病例已排在東南亞第四,即將超越中國官方數字?你認為,以我國官民目前的防疫措施和心態,國內疫情會如何發展下去?被寄予厚望的疫苗面世都就真的能迅速緩解疫情?
答:(我國的確診病例已在12月16日正式超越中國的官方數字了)
(我就直接回答有關疫苗吧)
第一代的新冠疫苗目前有好幾家生產藥廠已獲得或接近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批准。我僅看過了輝瑞(Pfizer)公司的疫苗第三臨床階段的實驗報告,看起來似乎有顯著地幫助疫苗接種群避免受感染,幅度可能達95%。但我不太敢肯定這個保護效應能多持久。再說,即使疫苗證明有效,在這個目前全世界都為疫苗瘋狂的時候肯定求大於供,藥廠的生產能力肯定無法短時間供應配給全世界人口,特別是藥廠們不打算下放智慧產權允許各方在地迅速生產,有者預測可能到2023年都無法供應給地球每個地方的人,尤其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即使是生產線供應充足沒問題,來到我國也是一個通勤運輸線的大挑戰。就拿輝瑞的疫苗就好,要知道這個疫苗必須要在使用前儲存在超冷負70-80攝氏度的環境裡,我國又是一個熱帶國,據消息指出我國僅有大約125台超冷冰箱應付,即使同一期僅為10%人口注射兩劑也需要準備大約6百萬劑疫苗,到底我國怎樣能為全國各地的人口儲存和注射這些疫苗?
預料明年疫苗仍難以普及化涵蓋政府的目標(至少7成人口),所以,相當大的可能我國人民還是需準備度過一個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生活的一年,某些限制還是會存在。大家照顧大家,自己照顧好自己也是照顧人家。

7. 2020年這場疫情在公衛等各方面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和教訓?疫情打亂了大家生活步調及計劃,大家接下來應給怎麼調整好心態,面對挑戰?
答:2020年的這個人類史上最大浩劫的瘟疫,在各個方面都挑戰了人類的適應度,重新讓世人思考某些政策的合理性、急迫性和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作息的必要性。比如說,政府和社會需看待環境保護與傳染疾病的關係,為了發展而開拓森林地勢必影響自然平衡與規律,導致野生動物的疾病因為自然環境改變接近人類起居而跨物種傳染。新冠病毒的傳染極可能就是通過那個脈絡管道,雖然目前科學界裡對新冠病毒來源還沒定案。
社會也因行管令限制,重新思考一些工作作息的必要性如可居家工作完成公司任務,又或者通過在線會議取代實體空間的會議,節省了很多通勤和飛行時間和成本,進而減少了碳排放。也有人因行管令而發現在家烹飪或居家耕種的樂趣,可以讓生活過得更自然和健康。

8. 我國在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的方案做得如何?預料我國接下來的管制令將越來越放寬,你怎麼看?
答:控制疫情措施的嚴厲度與經濟自由活動往往成反比,前者理應在疫情更為嚴峻的時候限制出外的人數以及人與人近距離交流的頻率和可能,但是經濟活動特別是服務業無可避免地在人流受限制的時候,顧客和生意額也減少。怎樣才算是平衡呢?那就要看當局如何看待疫情失控和經濟損失的取捨。
正常和理性的政策應該要在疫情變嚴重的時候加緊控制,這樣才能在疫情威脅減緩的時候給予放寬。目前的政策似乎過於往經濟傾斜,可是疫情一旦失控也會造成更大的經濟打擊(比如某些工廠和商場要關閉,更多人得病不能參與經濟活動等)。有時,有些控制疫情的加強措施(比如說跨州跨縣限制)未必對經濟造成極大打擊。所以,政府需要謹慎思考政策與措施的負面效應,權衡何者對社會的打擊更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