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2, 2015

讀了慧思的《專訪陳亞才》後記

慧思用樸實的文筆敘述亞才的故事,卻給我帶來深深的感動,尤其是亞才對吉隆坡古跡保護的堅持。亞才的精神,讓我相信堅持是一種美,也是一種意義。

或許,我對吉隆坡的認識還不夠深,所以無法充分欣賞它。過去(甚至是現在)在我腦海印象里,它是一個過度發展、沒太規劃好、高樓聳立的鋼骨森林大都市。每當外州人或外國人問起我從哪裡來,我都刻意不說我來自吉隆坡(雖然客觀事實我是對的)。我出生於巴生,在沙亞南和梳邦長大,說我是雪蘭莪人應該沒人質疑。吉隆坡甚至曾是雪州的一部分。但巴生河流域的發展與吉隆坡的向外發展乃息息相關,梳邦市也是吉隆坡外圍的一個衛星市。我可能很難抽離吉隆坡對我居住地方的影響。

吉隆坡近20年來的發展迅速,發展速度快到很多地方的面貌都已無法從兒時記憶裡辨認出來。有人說檳城馬六甲的古跡保護工作難做,讀了亞才的專訪才體會到要在發展蓬勃的吉隆坡大都市大談保護古跡幾乎是螳臂擋車(或用英文來說,a lost cause)。畢竟發展主義的思維遍佈大眾,是主流價值觀。要逆流而上扭轉這種價值觀和提倡永續性發展,實屬吃力不討好。這讓我更加敬佩這位社運前輩,同時也與他一起努力改變這國家社會。雖然俗氣一點,我還是要說,不是因為看到希望而堅持,而是堅持為了看到希望。

說起來,我認識他時,我還是初中生辯論員。他幾乎出現在大大小小的州級辯論比賽擔任評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專業分析和淵博知識。他讓我相信,一位學者要學以致用貢獻社會,就不能只顧關在象牙塔或冷氣房內,必須身體力行參與能影響、改變和動員大眾的社會運動。惟有這樣,學識和運動才能發揮最佳作用和效果,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