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04, 2017

族群和睦关係省思

话说好几周前,我注意到友人在面书上分享黄明志最新创作的音乐视频(MV),曲名为《阿里阿狗和木都》。若读者有所不知,黄明志是个颇有爭议性的嘻哈艺人。他就曾在10年前推出了一首《Negarakuku》而大红大紫。当时那首歌被批评为反政府、反伊斯兰教、反马来人和污蔑国歌,而他成为了马来右翼份子的箭靶。强烈对比当年那首「成名曲」,《阿里阿狗和木都》非常政治正確地描述我国三大种族,即华巫印裔之间的族群和谐。副歌里更如此唱:「友谊永固,同心同魂(…kawan selama-lamanya,satu hati satu jiwa)」。

我並未质疑黄明志和其他艺人欲通过歌曲与视频释放善意,努力促成族群和睦关係。只是,我们到底如何才能跳脱表面的族群和谐象徵,去回应现实中复杂的课题,尤其是那些造成我国多元种族社会出现互不满意互不信任、无法良好融合相处的矛盾?

多元社群超越三大种族
首先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族群和谐画面一般都只强调三大种族的团结。令人詬病的是,这论述遗漏了我国存在的多元社群,比方说半岛的原住民、东马的土著以及混血族群例如峇峇娘惹、欧亚混血人和印华混血人。这样的画面也似乎暗示著这些社群不入主流,只能委屈退居到被边缘化的「lain-lain(其他族群)」类別。虽然身为公民的一份子,这种排斥性的待遇或忽略往往可能造成这些族群的困惑,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受国家认同和重视。

联昌国际银行基金会(CIMB Foundation)在今年初发佈了一个有关族群关係的报告,发现有89.5%马来裔、79%华裔和68.7%印裔受访者拥有很多或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来自本身族群。这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各族缺乏深入交流。黄明志MV里宣导的阿里、阿狗和木都的故事似乎不是现实常態。捫心自问,究竟有多少MV观赏者其实非常渴望这类的跨族友谊?如果有,那么到底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障碍阻止这类友谊建立?

单一源流教育不是捷径
有些人,包括政治人物,似乎把单一源流教育系统的倡议当成有效地拉近我国族群关係的一种万灵丹。上个月,在一场TN50国家转型计划的政治研討会里,巫青团执委沙里尔韩旦(Shahril Hamdan)直言单一源流学校基於「孩子从小就长时间接触交流」,可成为「促进族群团结的方程式」。但,单一源流学校有可能会是他口中所谓促进族群团结的「捷径」,又或者我们该问,这提议理想吗?

或许某些人已忘了(或不认同)我国独特之处和优势正来自多元文化语言的社会背景。这个多元性恰恰正是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並爱上我国的原因。我国自我標榜「真正的亚洲(Truly Asia)」,不是偶然的。

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曾建议在国小推动母语课程。当时他表示:「我们应该学习友族的语言,根据需求与时並进」。纵然当时的政府可能拥有其他的议程(若搁置母语科师资短缺的问题不谈),这还是个值得讚扬的语文政策。政府可参考多元语言国家如加拿大和瑞士落实双语政策。孩童们必须学习两个主要的国家语言;前者学习英语和法语,后者则是德语和法语。

语言不应成为障碍
別误会,我全力支持不同源流的学生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这是正面的行动,应该鼓励和表扬。语言不应成为不同族群学生们的交流障碍,因为国民型学校的学生也学习马来文。

即便如此,我仍坚信仅仅语言无法確保族群和谐,尤其是当国民仍根据肤色和宗教被赋予不同的差別待遇和权利。即使学校孩童共用一室,他们仍经常意识到或被提醒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近年来就有两宗案例印证问题的纠结:其一是非穆斯林学生被迫在斋月期间在洗手间进食用餐,其二是在另一所国民学校连杯子也被区分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专用杯。

没错,没有孩子一出生就是种族主义者。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耳濡目染下得到的讯息会影响他们如何看待事物。某些族群偏见可能因此渗透年轻人的思想,进而形成族群歧视的根源。有鉴於此,政府和社会应创造一个优良有利的环境,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有积极正面的观念与各族同胞做朋友。

检討积极平权措施
积极平权措施(Positive affirmative action)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实践的政策。如果执行妥当,它拥有巨大潜能达到社会正义的目標。因此,积极平权措施应专注於把资源导向最符合资格寻求援助的个人。
一般上主流的积极平权措施是根据阶级作分配资源,虽然在某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例如原住民族群)也可享有优惠待遇。

一旦积极平权措施被滥用和扭曲,那些没受惠的人民难免会深感不满,觉得这措施毫无社会正义可言。在我国,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自己被贬至「次等」公民,不满其他人基於肤色和宗教身份就可享有更多的优惠权利。如此的不满情绪或可酝酿很久並传给下一代。若政府和社会不认真看待,日后这將会是颗计时炸弹,会一再出现令人难堪或不安的衝突。不公平待遇的印象若被默许持续下去,这將会是国民团结精神、跨族群的信任和相互接受的重大障碍。

政府与议员们应不时检討我国现行的政策、法律和宪法,並积极地確保这些条文都能符合「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普世价值观。若没採取实际行动处理人民的不满根源,再多的表面跨族和谐画面会有用吗?到底何时马来西亚人方可接纳各自不同的身份背景,並得以平等公民自居、共享这片土地?

刊登于《東方日報》東方文薈版2017年9月2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