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塑造更為理想的集體社會成果,政府應看到問題所在,選擇在對的時候合理介入解決問題。一項措施不足以解決整個社會的糖尿病和「非傳病」問題,但將向公眾傳達重要訊息,那就是午夜進食是不良習慣不該繼續下去。若我們放手讓市場機制解決公共衛生問題,既得利益者和遊說團體通常會傾向維持現狀,那麽會有更多公眾暴露在健康風險之下。提升國人對健康飲食習慣的認知需要教育工程,政府的禁令效果才會事半功倍。我相信,當局這項新倡議結合了最好的公共衛生判斷和保護公共利益的動機,能夠減少深夜飲食對社會的傷害。
【文/林志翰】
去年杪,馬來西亞衛生部出乎意料地一口氣提出十三項措施推廣國人健康生活,預防日趨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從下簡稱「非傳病」)。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的提議是,政府考慮禁止午夜十二時後餐飲營業時間,震驚「夜宵群」公眾。
一些民眾起哄表達不滿,直指政府要扮演「老大哥」(Big Brother)的角色管制多多,覺得個人權利和自由被侵害剝奪。有者認為,大夥傾談道東長西短至三更半夜不是已成為大馬人生活的一部份(不然哪會有阿牛陳慶祥的名曲《Mamak檔》?),因此不解為何政府目前要干涉。大馬印裔穆斯林公會(KIMMA)主席賽益伊布拉欣卡德受訪時甚至表示,嘛嘛檔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餐廳可防止「幽會」等不道德現象。也有人擔心,該建議將給深夜值班的員工帶來麻煩,剝奪了他們在享有經濟實惠和唾手可及「深夜食堂」的飲食便利。
我同情並關注這些員工的福利,但總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食慾。比方說,高速大道休息站的飲食攤位和餐廳可以豁免禁令,提供溫暖窩心的餐飲給長途巴士司機(姑且不論是否有飲食業者願意開夜班或二十四小時)。不同的是,這些食客為填飽肚子而非閑聊社交。因此,休息站的餐飲業在本質上與林立於社區的餐廳攤位不同,後者更多服務於慣常的深夜食客。
糖尿病患與夜食症狀有關
無論反對者如何表達不滿,終究沒人否認在深夜大量進食及攝取過量的油脂和熱量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夜食症狀(Night eating syndrome)是被確認的飲食失調病例之一,其特徵是晚餐後仍進食超過四分之一的食量,或每週擁有至少兩次的夜間飲食記錄。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研究顯示嚴重的糖尿病患常與夜食症狀掛鉤。
2016年韓國曾經對1,738位青少年調查,發現有21%是夜食者,當中更多傾向不吃早餐、慣常從零食中攝取高熱量,主要來源是油脂。比起正常飲食者,夜食者較少進食多元種類的膳食,營養均衡問題值得關注。韓國的數據也顯示,若父母本身就是夜食者,青少年有4.4倍更大可能成為夜食群之一。
我對本國情況較為悲觀。以目前的肥胖人口比率作比較,馬來西亞人(17.7%)高出韓國人(5.3%)三倍以上。國人基本上不愁深夜沒地方吃喝,選擇實在太多,這種現象在韓國及許多國家實屬罕見。
更令人擔憂的是,絕大部份深夜經營的餐飲業通常以高卡路里和脂肪的食物為主,健康餐飲買少見少。半夜三更有如此飲食習慣,食客的健康在長久之後難免會出問題。
單單在2015年,「非傳病」已成為國內120萬人次入院和38,500人死亡的原因。在過去二十年裡,馬來西亞人口的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已逐年攀高。有鑒於此,我不得不同意大馬消費者協會聯合會(FOMCA)主席馬里慕都·納達森博士的言論:「如果政府現在不採取行動,未來就會是個負擔,因為年青一輩將不時生病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生產力」。
所以,政府欲限制午夜後的餐飲營業時間,其實是處理「非傳病」的策略之一,我認為如此提議可取。這將能協助逆轉深夜飲食的文化,同時減少其飲食習慣對公眾健康造成的風險和傷害。
健康飲食習慣認知需要教育
我當然不會天真地認為一項禁令,就能完全杜絕夜間進食行為,因為任何人仍可在家囤貨吃不健康的零食或深夜時刻光顧便利店、餐車或路邊漢堡攤購買食物。除非政府同樣限制食攤和餐車的營業時間,不然欲有效根除深夜嘴饞惡習仍需當地社區和家庭多方位配合協助方能達成。提升國人對健康飲食習慣的認知需要教育工程,政府的禁令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檳城消費人協會(CAP)主席莫哈末依里斯說得好,「很多人不知道在合適的時間進食」。事實上普遍的現象是,那些午夜群聚嘛嘛餐廳者並非純粹為了充饑填飽肚子。他們通常一來就是一群人,一般都會逗留良久談天說地,與此同時點的餐飲份量會隨著逗留時間增加。這正是政府欲改變的群體文化,而非一律禁止個人夜間進食行為。一項措施不足以解決整個社會的糖尿病和「非傳病」問題,但將向公眾傳達重要訊息,那就是午夜進食是不良習慣不該繼續下去。
過去,縱使政府沒有完全禁止吸煙,但在公共場所設立更多更廣的禁煙區措施,旨在提醒煙客應顧慮吸煙對本身和他人健康的影響。若我們放手讓市場機制解決公共衛生問題,既得利益者和遊說團體通常會傾向維持現狀(在此案,就是追求更高的餐飲營業額),那麽會有更多公眾暴露在健康風險之下。
公共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塑造更為理想的集體社會成果(collective social outcomes),政府應看到問題所在,選擇在對的時候合理介入解決問題。我相信,當局這項新倡議結合了最好的公共衛生判斷和保護公共利益的動機,能夠減少深夜飲食對社會的傷害。
刊登于《當代評論》2018年2月2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