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5, 2018

選舉猶如一面鏡子


為了「改朝換代」的理想,究竟底線可以妥協到多低多遠?選舉攸關公信力和言行舉止的一致性,縱使政治人物和評論作者有難言之隱,能否保持沉默而非突然急轉彎討好新舵主,辯稱一切皆為「大局」?不論選後誰來當家,公民社會仍需繼續大力推動制度改革,賦權壯大自身力量。有理想有原則公民組織必須恪守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互相支援、積極串聯,絕不能把民主改革話語權拱手讓人,淪為政黨傳聲筒。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林志翰】
第十四屆全國大選今日投票,直到成績揭曉前未知誰掌聯邦和各州政權。有者期望甚殷,希望藉由馬哈迪掀起的反納吉、反國陣效應催谷馬來票,聯同上屆的華印裔支持票,一舉攻下布城。暫不論會否成為事實,本文主要討論本屆選舉對公民社會價值觀的衝擊與影響。
馬來西亞是權力高度集中的聯邦制國家,加上各州和地方政府,從房屋、教育、交通、健康、工作機會,乃至個人的表達自由,政治幾乎主導影響了大部份國人的日常生活。這些政策是由勝選執政的政黨在議會立法通過,若要改換制度則胥視執政黨的政治意願。
有機會執政的兩大陣營顯然舉足輕重,許多改革議程都得獲得至少其中一方認同才可进一步實現。正因如此,政治人物坐大,公民團體與政黨之間呈現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前者似乎需遊說和依賴後者才能實現最終理想,而不一定來自後者的主動意願。若非涉及影響選票傾向或政黨利益的議題,某些政黨是否願意推動制度改革,恐怕民意未必是決定性的考量。再說「單一選區相對多數」(First Past The Post,FPTP)的選舉制度,一般上限制兩大政治陣營的競爭,某方一旦被認定是「爛壞」的,另一方就可自恃是唯一的替代選擇,挾民意自重,無視那些不符合政黨利益的改革建議。
本屆仍有不少政客進行負面競選,標籤、嘲弄、污衊和謾罵對手,不談政策只取笑政敵,似乎別人做不好自己一定比較行。在華語和其他方言的演講場合,尤其愛把對手「動物化」描繪成雞和河馬。除了熱門的廢除消費稅和大道收費站,鮮有聽聞希盟政治人物談論競選宣言裡的其他政策。縱使國陣長期執政下弊病叢生、醜聞不斷,但形容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失敗的國度,把選舉定調為「拯救馬來西亞」,未免太言過其實。
批鬥異見有違理性論政
一些社運人士為了換政府這個「大局」,不惜為反對黨聯盟搖旗吶喊。選舉固然是要作政治選擇,這無可厚非。況且社運份子和知識份子參政也非什麼新鮮事。他們雖未參選卻為選戰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身體力行實現「先換政府,再換制度」的理想,相信沒人會質疑其誠意。不過,那些偏頗具誤導性、「紅衛兵式」批鬥異見的評論作者,必須為他們的言論負責。
更大的問題是,為了急切推動「換政府」,社交網上不少政客和政黨支持者近乎失去理性論政能力。黨同伐異,只顧標籤他人,甚至口出惡言辱罵質疑者。我認為政黨論政的文化很重要,一旦上樑不正,久之必產生大批種族沙文主義支持者,成為政改絆腳石。
讓我心寒的是,有者願意迎合政客吹捧希盟首相人選馬哈迪,為其背書,無視過去二十二年破壞國家制度的惡行,刻意淡化甚至為他辯護。儘管馬哈迪已多次在不同訪談裡否認任相時期的重大污點,推諉塞責,依然有人願意相信高齡九旬的他已知錯,甚至為他的競選短片感動落淚。
即便馬哈迪領導的是一個新的種族性政黨,吸引多名巫統時期的舊部屬(如前財長達因)助選,還是有人選擇相信他願意帶領希盟改革制度。加上其政治演說鮮少描繪改革議程,甚至對消費稅、公立大學和大道收費等希盟政策出爾反爾,箇中誠意可見一斑。我們常聽見有人說勝選後要把政敵夫婦送入牢房,卻無人追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貪腐醜聞,難道當時在位者絲毫不必負責?選擇性的正義不是真正的正義,那不過是雙重標準的政治權謀。
至於評論圈和社交網絡的最大爭議,就是為了「改朝換代」的理想,究竟底線可以妥協到多低多遠?任何政治人物和評論作者說過的話和寫過的文字,都會在網上留下痕跡,覆水難收。假使為了獲得權力,選擇「遺忘」過往的批判,叫「烈火莫熄」的廣大支持者情何以堪?
言行一致始能無懼檢驗
這攸關公信力和言行舉止的一致性,縱使他們有難言之隱,能否保持沉默而非突然急轉彎討好新舵主,辯稱一切皆為「大局」?既然敢於出爾反爾,為何不能誠實地面對批判?有些人選擇在「不對的時候」揭穿這種虛偽時,難道就該被羞辱為「自命清高」嗎?即使華社在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下選擇票投希盟,也應該時時攬鏡自照,切莫變成自己曾經厭惡的人。
本屆大選最諷刺的是,國陣居然剽竊民聯時期的「Hidup Rakyat」口號,希盟場合則「Hidup Tun」之聲不絕於耳。還有多人決心將「Reformasi」和「Ketuanan Rakyat」貫徹始終?常有人忠告從政莫忘初衷,另一邊廂選戰開打前就先內訌暗算黨內對手了。
總之,不論這次誰來當家,公民社會仍需繼續大力推動制度改革,賦權壯大自身力量。有理想有原則公民組織必須恪守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互相支援、積極串聯,絕不能把民主改革話語權拱手讓人,淪為政黨傳聲筒。民主改革沒有捷徑,我們終究仍需努力。


Tuesday, May 08, 2018

投票的民主意义和考量

第14届大选投票日近在眼前,各党派的竞选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选民的注意並爭取他们的支持。除了联邦直辖区和砂拉越,各地选民在这一届大选握有两张票:一张给国会议席,另一张则给州议席(若恢復地方选举,才有第三张票)。
可惜,我国沿袭自英国的「单一选区简单多数」(FPTP)选举制度,意味著对候选人或政党的支持不能分开(儘管胜选后议席隶属在议员的名下),这造成了一些中间选民的困惑。当候选人与政党都不同时处於心头好之际,社交网上开始出现「投党不投人」或「投人不投党」的辩论。本文尝试分析以协助选民作出选择並瞭解其选择的意义。目前在我国,选民前往投票履行公民义务,选择將是票上印有的候选人(对有意者,废票也被视为一种选择)。候选人同时也代表政党(或阵线)或独立人士。所以,当选民在相关的格子里画个「X」,代表他表態支持这个候选人和政党。
投人还是投党?
在民主国度里,赋於人民投票权选出自己的代议士和政府,首要的假设即选民是理性的,每张票表达一把民意声音。至於投票选择是什么,没人应强迫,因为投票是个人秘密。社会和各政党必须尊重个人的理性决定,毕竟每个人有不同的考量而达至不同的结论和决定:有些为了个人利益,有者考虑社区利益,当然也有人设想共同的国家社会利益。
这些利益不是没衝突的,比如说某些团体的短期个人利益或许不符合当地社区的长远利益等。是否这些利益在每个层次都能一脉相承,而你选择支持的候选人和政党在某个程度都能满足你?因此,选民应考虑心中是否已有属意的支持人选(即「代议士」的决定),再参考是否需要顾及全国或全州「大局」而策略性投票(即谁来当政府的决定)。尤其后者要看该议席对整体选举成绩的影响——到底这是个关键选区还是其中一党派的堡垒区,各党候选人的胜算如何。
先谈选代议士的决定。选民应参考的是该候选人过去在当地的服务记录和议会表现。若是新人则胥视他的政治言论、態度和能力表现是否符合选民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由於代议士代表当地社区选民,需要不时与选民接触以协调解决当地问题並把民声请愿带入议会里,那么所谓的选民服务相当重要。选民应该不开心选到「睡觉」或/和「应声虫」议员。所以,其中一个情况是,当选民纯粹基於所属政党而把票投给某候选人,当选后那议员可能就挟持民意把支持他的选票当作对他的认可而「做坏事」。「选人」是为了不要后悔当初的知情决定(即「含泪」投给了已知的所谓「烂人」)给当地社区未来5年造成的直接影响。
  选党是跨区集体的力量

投选何党做政府的决定是间接的,胥视全国或全州的选举成绩。对此,选民必须先明白其候选人代表的政党政纲和竞选宣言里的承诺。如果是选联邦政府,你要关心经济、政治、司法、社会、媒体、文化、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等联邦领域的制度改革。倘若是选州政府,你需关注的是地方发展规划和治理、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福利等的政策。
假如有政党提出相反的政策观点或过去作出损害你的(本身、社区或共同)利益的行为(即「烂党」),那么该自问的是,代表该党的候选人是否也持有相同价值观或会作出同样的行为。换句话,「选党」是为了要確保较认同的党能执政並有意愿去落实政纲和宣言承诺,若无法执政也可有效地受人民委託在议会里推动其理想价值观和政策。
  投票的策略性思考与判断

在现实政治环境里,未必每个选民都有两全其美「人和党」的选择,也不必然选民一定需要如上所述的「策略性投票」(比如说投选认可的小党候选人)。有者对候选人的选择无感,甚至同时不满两大政党阵营却又没第三选择可投(有些选区就是如此),这些选民或许觉得无奈而考虑不投票。
笔者认为,即便如此,选民仍有义务出来投票,就算决定了不要把票给任何一方,废票也是一种声音。有人非议,投废票是消极和情绪化行为,等同於弃权拱手让人作决定。但若有关议席出现高比例的废票,参选政党应该在事后检討为何无法说服这些选民寧可把票作废也不肯转向支持他们,而不是责怪选民。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较能认同的政党派出素质低劣的候选人同时其他党却推出比较优秀的人选,有意教训前者「烂人」的该区选民需考虑到该议席是否举足轻重影响政权的更换。当那议席是该党(或敌对阵营)的堡垒区而预料不影响政权之际,那么选民大可考虑选择用选票表达自己真诚的声音。
无论委派的候选人素质如何,如果一个政党联盟能说服全国大部分人民相信「换政府、换制度」,然后大伙儿心甘情愿地策略性投票给该联盟胜选,相信不会有太大的爭议,因为那是民意所向。政治人物常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应相信选民有足够的智慧和理智作出最佳判断和选择,让投票成为表达民意民声的指標。选区划分极为不公已是事实,这次的大选该支持谁,就让人民自己用选票决定吧,回归投票的民主意义!

刊登于《東方日報》東方名家論政版2018年5月5日

Thursday, May 03, 2018

The State of Malaysia’s Public Health (Penang Monthly May 2018 issue)

The State of Malaysia’s Public Health

Malaysia's Healthcare: A Public Service Legacy under Strain (Penang Monthly May 2018 issue, cover story)

Malaysia's Healthcare: A Public Service Legacy under St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