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2, 2023

政府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的理性政策基础

您是否在中小微型企业(MSMEs)工作?很有可能,因为大约有一半的雇用人口──即48.2%的总就业人口,是由这些中小微型企业创造工作机会的。但在2022年,中小微型企业在马来西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仅占据了38.4%,出口额也只有10.5%。政府一般认为这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不理想,并期望中小微型企业能做得更多更好。 

当然,在这117万家中小微型企业中,必然有一部分企业希望挑战自我,力图超越中小型企业规模发展至大企业或上市公司,但事实上更多的企业却在为生存而挣扎。这就是市场需求对创业精神的残酷考验。

中小微型企业与外国联营公司(Foreign Affiliates,由外国投资者作为大股东控制的公司)在业绩表现上存著显著的差距,这差距应归因于后者的雄厚资本和进步技术以及广阔的全球供应网络所带来的优势,这些优势尤其在跨国公司中显而易见。

在我国,虽然外国联营公司仅有2087家,却在2021年占据了GDP的17.7%。中小微型企业在2022年仍未恢复到2019年或者说是疫情发生前的GDP水平,而外国联营公司却早已在2021年迅速反弹至疫情前的水平。

让我们来探讨并对比一下制造业。在2021年,中小微型企业雇佣的员工人数几乎是外国联营公司的四倍,然而,就GDP产值而言,外资联营公司仍然居于领先地位,占该领域GDP的36.8%,比中小微型企业多出2.2%或80亿令吉。若政府注重中小微型企业的产量和出口表现,那么制造业领域里的中小微型企业将是政府应当合作的对象。 

副财长务实和敏锐

财政部第二副部长沈志强上周表示,政府将在2024财政预算案中重点关注中小型企业,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许多政治人物更关心的似乎是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能力,然而沈志强却意识到,国内直接投资(DDI)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来自中小型企业的投资。

这说明了沈志强副部长的务实态度和敏锐观察力。他关注中小型企业,认为这些企业需要来自各方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扶持。他进而宣称,政府将致力于帮助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毕竟许多企业在几年前的疫情中受到了严重打击。 

政府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关注十分合理,因为它们雇佣了半数劳动力。因此,政府必须明白,如果中小微型企业运营良好,那么劳动力人口便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工作和拥有更良好的前景。这样一来,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从而推动公司的业绩更上一层楼。

消除贫穷、关注劳动工资

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对即将由团结政府发布的第二份财政预算案作出了承诺,表示2024年的预算案将重点关注中小微型企业。他强调,政府正努力推动创业发展,将其视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政策之一。这是基于一个假设,即中小微型企业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雇佣贫困家庭的成员,并在最低工资保障下为他们提供更为稳定的收入。

政府也提出了一项累进工资计划(Progressive wage scheme),迄今为止,这已公开给私营机构自愿采纳。该计划是以激励表现(incentive)为基础,以及与生产力水平相挂钩。

或许政府已意识到,劳动工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仅为32.4%,这是导致许多家庭陷入经济困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本地社区经济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积极正面的现象,因为消费者没有过多的可支配收入。那么,试问如果当地民众的购买力没有增强,我们应该如何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呢?

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极其宝贵,因为并非所有的中小微型企业管理者都接受过这方面的系统培训。许多中小微型企业经常将“现金流”问题视为经营难题;但若他们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财务问题,还可能因为看不透市场需求低迷而生存困难,那么政府提供再多的企业贷款也无济于事。

数码科技优化业务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中小微型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数码科技来优化业务,尤其是在行政和营销方面。许多企业已转向使用电子银行/电子商务、会计以及销售点(POS)软件。这些数码服务面对高度的市场竞争,即使是中小微型企业也应该能负担得起。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更倾向于将更多的预算投入数码营销上,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而减少在报纸或广告看板等传统实体广告上的投入。

中小微型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运营──它们的员工往往更多地从事体力劳动,这与外国联营公司的情况不同,后者常掌握资金投入到最新的尖端技术如设备和机器上,以提高生产效率。许多现代设备通过电子传感器优化操作,从而减少人为错误,而且相比于手工劳动,它能减轻工人的疲劳。因此,中小微型制造业企业可能需要在新技术的资本投入上获得帮助以提高效率。

随著2024年财政预算案即将来临,政府既然已对中小微型企业作出了承诺,且让我们拭目以待那些将帮助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刊登于《東方日報》《群議良策》專欄2023年10月11日 

東方臉書鏈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