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辉煌马六甲王朝和后来的殖民统治历史,马来西亚这片国土在这期间开放给各种不同国度、文化、语言和肤色的人来这里寻梦扎根:早期从印尼,南中国和南 印度(后来成为所谓“三大种族”)迁移的先辈,再加上东西马各部落的原住民土著(尤其是在东马,这些土著的人口并不在少数,但却容易被忽略),这些都增添 了多元文化的色彩并形成独特马来西亚的本土文化。
小时候学校老师总是鼓励我们绘画三大种族手牵手团结一致的美术图,并为各种族涂上“标准”肤色: 华人自然上了浅黄色,马来人则稍微暗淡肤色,然后印度人图上深褐色。等孩子渐渐长大投入社会时,才发现儿时的美丽想象幻灭。关于肤色之分,并非只是到底这 些族群符合“标准”肤色,而是肤色不同造就不同的国民待遇。对于那些欲申请海外奖学金的、进入本地大学的、购买房子的,或是欲投入公务员领域的国民,肤色 顿时有了另一个深层的意义。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原本该是我国的强项,但奈何自从建国独立以来,族群之间的关系时而紧绷,时而恶化。一些种族主义右翼份子的政 党或组织至今仍有“市场”,选择煽情对抗的对象同样是大马同胞。显然“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概念并未贯彻。
肤色之分,那么重要吗?日前我有幸观赏了一部极有意义的纪录片,中文译名为《透视皮肤深层:肤色进化论》( Skin Deep: The evolution of skin colour),剖析了肤色的演变和进化,与人类的迁移史和适应新环境的关系。整部记录片的论述主要建立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雅布隆斯基教授 (Prof.Jablonski)多年来的科研发现。纵观人类的肤色谱可以从深褐色(近黑)的一极端到浅象牙白色(近白)另一极端,间中从深到浅肤色的每 个细微变化,大可从世界各地找到符合其肤色的人。神奇的是,我们人类大约有50个基因决定了肤色的深浅—也就是主宰了皮肤黑色素(Melanin)分泌的 多寡。比方说,中非人之所以看来很黑是因为他们的皮肤有大量的黑色素,反观北欧人就非常少量,所以是“白人”。黑色素分泌的多寡,与族群在该地理环境生活 有关。根据研究,距离赤道越近的,紫外线(UV)辐射通常就越强。UV有分两种,A型和B型。A型UV具有很高的渗透力和破坏力,可以化解人体重要的叶酸 (Folic Acid)以致破坏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成(synthesis)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展(结果婴孩在胎中夭折或残缺)。B型UV却对人体非常有益, 因为有助于组成维他命D增强免疫力。非洲人在赤道热带地区要保护自己免于A型UV的破坏,所以黑色素分泌要高;欧洲人在纬度高的地区,UV辐射比较弱,但 是他们需要摄取足够的维他命D,所以不要太多黑色素阻挡B型UV的进入。这科学现象也因后期人类在各地不同文化的调适,比如阿拉伯人善用长袍遮盖皮肤(所 以肤色比非洲人浅),爱斯基摩人捕捉鱼类海豹大量吃鱼肝从中吸取了维他命D(结果肤色比欧洲人深),而有例外。
随着全球化加速了人口大量频密迁 移,再加上科技日益发达,防晒和维他命的吸收不是问题了,肤色的原始作用已不再是人类在各地生存繁衍的限制或障碍。但现时世界与肤色挂钩更多的是文化、社 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因不同肤色而受到歧视的大有人在(比方说印度仍存有种姓制度),甚至是流血冲突内战的根源(例如上世纪发生在卢旺达胡图族与图西族之 间的大屠杀悲剧)。
马来西亚也曾经历过不堪回首的513事件(虽然近期史料揭露这不单纯是种族冲突)。今时今日,你周遭还认识多少个信仰“纯种族 血统”,惯用种族有色眼镜来分析和看待国家社会大小事,甚至加入单一种族政党或组织为自族权益斗争的大马人?我认为这还不在少数……问题是,马来西亚人真 的还要用种族肤色来分别吗?那么那些在异族通婚家庭出生的小孩,又该归类为哪个种族(打个比方说我州选区代议士杨巧双和丈夫拉玛的千金)?如果凡事都与肤色捆绑在一起,非但看不到问题的症结,反而容易掉入了 种族政治的陷阱,国家又怎能进步呢?当人民可以放下成见跳出肤色的框框,主动和积极地与各族同胞诚心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信任,甚至到可以通婚 的地步,一个包容、团结、共存共荣的马来西亚就在眼前,根本不需要任何口号。不要再说什么“各族应该互相忍让互相妥协”那么负气又心不甘情不愿的话了,都 54年了,我们还不是一家人吗?
本文原刊登于《聯合日報》自由言論版
附录:
纪录片宣传短片
skin deep (full documentary can be viewed here)
小时候学校老师总是鼓励我们绘画三大种族手牵手团结一致的美术图,并为各种族涂上“标准”肤色: 华人自然上了浅黄色,马来人则稍微暗淡肤色,然后印度人图上深褐色。等孩子渐渐长大投入社会时,才发现儿时的美丽想象幻灭。关于肤色之分,并非只是到底这 些族群符合“标准”肤色,而是肤色不同造就不同的国民待遇。对于那些欲申请海外奖学金的、进入本地大学的、购买房子的,或是欲投入公务员领域的国民,肤色 顿时有了另一个深层的意义。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原本该是我国的强项,但奈何自从建国独立以来,族群之间的关系时而紧绷,时而恶化。一些种族主义右翼份子的政 党或组织至今仍有“市场”,选择煽情对抗的对象同样是大马同胞。显然“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概念并未贯彻。
肤色之分,那么重要吗?日前我有幸观赏了一部极有意义的纪录片,中文译名为《透视皮肤深层:肤色进化论》( Skin Deep: The evolution of skin colour),剖析了肤色的演变和进化,与人类的迁移史和适应新环境的关系。整部记录片的论述主要建立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雅布隆斯基教授 (Prof.Jablonski)多年来的科研发现。纵观人类的肤色谱可以从深褐色(近黑)的一极端到浅象牙白色(近白)另一极端,间中从深到浅肤色的每 个细微变化,大可从世界各地找到符合其肤色的人。神奇的是,我们人类大约有50个基因决定了肤色的深浅—也就是主宰了皮肤黑色素(Melanin)分泌的 多寡。比方说,中非人之所以看来很黑是因为他们的皮肤有大量的黑色素,反观北欧人就非常少量,所以是“白人”。黑色素分泌的多寡,与族群在该地理环境生活 有关。根据研究,距离赤道越近的,紫外线(UV)辐射通常就越强。UV有分两种,A型和B型。A型UV具有很高的渗透力和破坏力,可以化解人体重要的叶酸 (Folic Acid)以致破坏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成(synthesis)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展(结果婴孩在胎中夭折或残缺)。B型UV却对人体非常有益, 因为有助于组成维他命D增强免疫力。非洲人在赤道热带地区要保护自己免于A型UV的破坏,所以黑色素分泌要高;欧洲人在纬度高的地区,UV辐射比较弱,但 是他们需要摄取足够的维他命D,所以不要太多黑色素阻挡B型UV的进入。这科学现象也因后期人类在各地不同文化的调适,比如阿拉伯人善用长袍遮盖皮肤(所 以肤色比非洲人浅),爱斯基摩人捕捉鱼类海豹大量吃鱼肝从中吸取了维他命D(结果肤色比欧洲人深),而有例外。
随着全球化加速了人口大量频密迁 移,再加上科技日益发达,防晒和维他命的吸收不是问题了,肤色的原始作用已不再是人类在各地生存繁衍的限制或障碍。但现时世界与肤色挂钩更多的是文化、社 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因不同肤色而受到歧视的大有人在(比方说印度仍存有种姓制度),甚至是流血冲突内战的根源(例如上世纪发生在卢旺达胡图族与图西族之 间的大屠杀悲剧)。
马来西亚也曾经历过不堪回首的513事件(虽然近期史料揭露这不单纯是种族冲突)。今时今日,你周遭还认识多少个信仰“纯种族 血统”,惯用种族有色眼镜来分析和看待国家社会大小事,甚至加入单一种族政党或组织为自族权益斗争的大马人?我认为这还不在少数……问题是,马来西亚人真 的还要用种族肤色来分别吗?那么那些在异族通婚家庭出生的小孩,又该归类为哪个种族(打个比方说我州选区代议士杨巧双和丈夫拉玛的千金)?如果凡事都与肤色捆绑在一起,非但看不到问题的症结,反而容易掉入了 种族政治的陷阱,国家又怎能进步呢?当人民可以放下成见跳出肤色的框框,主动和积极地与各族同胞诚心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信任,甚至到可以通婚 的地步,一个包容、团结、共存共荣的马来西亚就在眼前,根本不需要任何口号。不要再说什么“各族应该互相忍让互相妥协”那么负气又心不甘情不愿的话了,都 54年了,我们还不是一家人吗?
本文原刊登于《聯合日報》自由言論版
附录:
skin deep (full documentary can be view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