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肤色之分

经历了辉煌马六甲王朝和后来的殖民统治历史,马来西亚这片国土在这期间开放给各种不同国度、文化、语言和肤色的人来这里寻梦扎根:早期从印尼南中国南 印度(后来成为所谓“三大种族”)迁移的先辈,再加上东西马各部落的原住民土著(尤其是在东马,这些土著的人口并不在少数,但却容易被忽略),这些都增添 了多元文化的色彩并形成独特马来西亚的本土文化。

小时候学校老师总是鼓励我们绘画三大种族手牵手团结一致的美术图,并为各种族涂上“标准”肤色: 华人自然上了浅黄色,马来人则稍微暗淡肤色,然后印度人图上深褐色。等孩子渐渐长大投入社会时,才发现儿时的美丽想象幻灭。关于肤色之分,并非只是到底这 些族群符合“标准”肤色,而是肤色不同造就不同的国民待遇。对于那些欲申请海外奖学金的、进入本地大学的、购买房子的,或是欲投入公务员领域的国民,肤色 顿时有了另一个深层的意义。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原本该是我国的强项,但奈何自从建国独立以来,族群之间的关系时而紧绷,时而恶化。一些种族主义右翼份子的政 党或组织至今仍有“市场”,选择煽情对抗的对象同样是大马同胞。显然“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概念并未贯彻。

肤色之分,那么重要吗?日前我有幸观赏了一部极有意义的纪录片,中文译名为《透视皮肤深层:肤色进化论》( Skin Deep: The evolution of skin colour),剖析了肤色的演变和进化,与人类的迁移史和适应新环境的关系。整部记录片的论述主要建立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雅布隆斯基教授 (Prof.Jablonski)多年来的科研发现。纵观人类的肤色谱可以从深褐色(近黑)的一极端到浅象牙白色(近白)另一极端,间中从深到浅肤色的每 个细微变化,大可从世界各地找到符合其肤色的人。神奇的是,我们人类大约有50个基因决定了肤色的深浅—也就是主宰了皮肤黑色素(Melanin)分泌的 多寡。比方说,中非人之所以看来很黑是因为他们的皮肤有大量的黑色素,反观北欧人就非常少量,所以是“白人”。黑色素分泌的多寡,与族群在该地理环境生活 有关。根据研究,距离赤道越近的,紫外线(UV)辐射通常就越强。UV有分两种,A型和B型。A型UV具有很高的渗透力和破坏力,可以化解人体重要的叶酸 (Folic Acid)以致破坏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成(synthesis)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展(结果婴孩在胎中夭折或残缺)。B型UV却对人体非常有益, 因为有助于组成维他命D增强免疫力。非洲人在赤道热带地区要保护自己免于A型UV的破坏,所以黑色素分泌要高;欧洲人在纬度高的地区,UV辐射比较弱,但 是他们需要摄取足够的维他命D,所以不要太多黑色素阻挡B型UV的进入。这科学现象也因后期人类在各地不同文化的调适,比如阿拉伯人善用长袍遮盖皮肤(所 以肤色比非洲人浅),爱斯基摩人捕捉鱼类海豹大量吃鱼肝从中吸取了维他命D(结果肤色比欧洲人深),而有例外。

随着全球化加速了人口大量频密迁 移,再加上科技日益发达,防晒和维他命的吸收不是问题了,肤色的原始作用已不再是人类在各地生存繁衍的限制或障碍。但现时世界与肤色挂钩更多的是文化、社 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因不同肤色而受到歧视的大有人在(比方说印度仍存有种姓制度),甚至是流血冲突内战的根源(例如上世纪发生在卢旺达胡图族与图西族之 间的大屠杀悲剧)。

马来西亚也曾经历过不堪回首的513事件(虽然近期史料揭露这不单纯是种族冲突)。今时今日,你周遭还认识多少个信仰“纯种族 血统”,惯用种族有色眼镜来分析和看待国家社会大小事,甚至加入单一种族政党或组织为自族权益斗争的大马人?我认为这还不在少数……问题是,马来西亚人真 的还要用种族肤色来分别吗?那么那些在异族通婚家庭出生的小孩,又该归类为哪个种族(打个比方说我州选区代议士杨巧双和丈夫拉玛的千金?如果凡事都与肤色捆绑在一起,非但看不到问题的症结,反而容易掉入了 种族政治的陷阱,国家又怎能进步呢?当人民可以放下成见跳出肤色的框框,主动和积极地与各族同胞诚心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信任,甚至到可以通婚 的地步,一个包容、团结、共存共荣的马来西亚就在眼前,根本不需要任何口号。不要再说什么“各族应该互相忍让互相妥协”那么负气又心不甘情不愿的话了,都 54年了,我们还不是一家人吗?

 本文原刊登于《聯合日報》自由言論版     


附录:
纪录片宣传短片



skin deep (full documentary can be viewed here) 

Thursday, February 09, 2012

我们的警察在干嘛?

不知不觉,我已在德国呆超过两年了。每次听到德国同事对我说,他们喜欢我的国家,我很开心。那些已慕名来过马来西亚旅游的,一般上他们都会说我们的食物顶 呱呱,风景怡人,和大马人很友善、英语说得很不错,让他们旅游经历顺利,留下了良好印象。对于那些还没来过但非常感兴趣的同事朋友们,总爱问我马来西亚的 好去处,及要求我给他们一些旅游资讯和劝告。每次谈到雪隆一带,我不忘提醒他们要提高警惕小心照顾好自己的随身物,以避免在人潮拥挤的地方被扒走或在街上 被掠夺。

有次,我的台湾籍室友听到很不解,过后就在私底下问我,马来西亚的治安真的有那么差吗?他说,平时看来很爱国喜欢做旅游亲善大使的我,为什么偏偏 要作负面宣传把吉隆坡描绘成一个危险的地方?我回答说,我并无意要破坏国家形象,同时也没有夸大事实。翻开报章就可看到很多案件确确实实发生啊!我无非是 想要我的同事朋友们来到大马一切都平安顺利,不想要有任何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破坏他们的旅游兴致。至少让他们有些心理准备预防不测。更何况连我们本地人 即使在白天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在深夜独自一个人开车,都会抱着同样的心态不敢太疏忽大意。我如此无奈的说。不料,我室友更疑惑地追问:你们的警察到底在干嘛

我们的警察啊...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警察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是因为人手不足吗?不见得。根据2008年全球调查资料显示我们的警员人 数对人口比例是3.4对1千人,比起德国和南非的3.0对1千人,甚至是素有‘警察国’谑称的邻国新加坡也只有2.4对1千人,我国的警力应该绰绰有余。 既然人数足够,但又为何治安不好?是我们的警察不够专业吗?我国警员的薪水待遇不太好,是众所周知的事,虽然在2010年薪水制度有所调整,一般普通警员 仅享有大约1千500令吉的月薪。大马皇家警察队,在国民的印象里,依然是众多国家机构里最贪污的一个,已多年蝉联贪污印象积分榜首。薪水不高固然会怂恿 警队里出现害群之马,人民普遍上对警察的不信任和坏印象,与警察本身不尊重自己的专业操守,有时是相辅相成的。也许缺乏人民的合作,这造成了警方在维持公 共秩序和治安方面往往事倍功半,威信丧失,士气也低落。警察办事若不专业,效率也跟着走低,人手再多也无济于事。

警员人手与工作的分配,往往也是 个问题。警队的纪律守则是绝对服从上司的指令,而他们的上司有时或许也要面对政治压力或另一头‘上司’的指示。日前我阅读一位印度部落格作者撰写一篇评 论,大力批评该国尽管警员人手喊不足,不过依然经常安排大批警力去‘应酬’和护送大大小小政治人物出席各种活动。我会心一笑。我想,这情况在大马又何尝不 是呢?我们警队里甚至还有特别事务(政治)部专门派员去各个在野党讲座‘探听’和‘收集资料’,或有时干脆直接取缔讲座。还有大批的联邦后备队成员(民众 熟悉的‘红头兵’)专门侍候和平集会的民众,经常在集会没有发生任何暴力的情况下强行驱散游行逮捕民众。这些举动不仅造成人民对警察反感,也同时提高了对 警察的敌意。民众会生气地质问,社区的罪案那么多,为何警方不打击犯罪,反而还来干涉人民的自由?我记得曾经有一位朋友这样说,在马来西亚如果你看到警 察,非但没有觉得更安全,反而还要提心吊胆(即使你没有犯错)。这一切都不应该发生的。若皇家警察部队是真有决心改革重拾人民的信心,最基本要展示诚意落 实2005年警察皇家调查委员会报告书里的125项建议,因为这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

当然,大马的治安问题,尤其是在大都市里,不全然是警察问 题。所谓:有批评才有进步-- 这就是为何我在这里对大马皇家警察提出批评,无非是希望他们能改进表现,与民众共同打造一个平安快乐的社区家园。同时我也希望以后不需要再背着‘破坏国家 形象’的罪名提醒外国的同事朋友关于我国的治安状况了。

最后我祝警察新年进步,祝读者出入平安,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本文原刊登于《聯合日報》自由言論版    


* 很抱歉,新年都过了,迟至今天才把这篇稿放上这里。

Friday, February 03, 2012

The feeling of homecoming... have I ever felt settled down or keep floating?



" Home, now that I'm coming home
Will you be the same as when I saw you last?
Tell me how much time has passed "

For years, I kept asking myself this question everytime when I was about to return home for (short term) holiday. I am probably staying 'too long' at overseas (a span of 7-8 years) -- this must be the perception of some (if not many) of my relatives and friends. Each year when I come back, I am in awe with all the changes to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my places, and more obviously with the persons I still care about here in this land. Everyone keeps moving forward, changing beliefs and thoughts.

"Find in me the hope
That you have never known
Find in us the faith
The faith to bring you home"

To me, this is a epic rock song. It keeps coming back to me, musically and lyrically.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the orchestral atmosphere and the powerful guitar riff kicking in, was used as my phone ringtone for very long time, until today it is still very captivating and memorable 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