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3, 2012

什么是博士?


博士学位,如果你是真材实料获取的,坊间对你半开玩笑的印象应该是你的脑壳永久性地损坏掉了 (Permanent Head Damage – PhD)。对于那些欲沽名钓誉,不惜花钱搞关系也得弄出个荣誉博士或假博士来的人,脑壳或许就不必坏掉。想必他们一定是看中所谓博士头衔可以为他们添光,'名正言顺'的权威效应。

博士学位,对于学术界人士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学术认可的资格定位,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有人说,博士资格只是学术界的'会员入门券',想要混混这江湖还不那么容易呢!

我目前是博士候选人,在德国汉诺威医学院就读。众人的普遍印象认为博士应该拥有读书破万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广博的学识与阅历。其实不然。大家不该被博士中的字所骗。相反的,我认为现代的博士是个别专门知识领域的专家,已经不是类似有如柏拉图,伽利略,牛顿等历史大人物般博学无不知晓。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现在活在资讯爆膨,知识发展一日千里的世界里。就算爱因斯坦在世也未必跟得上知识发展的步伐。

对我来说,博士学位不是出来的。虽然在严格法律定义下,我仍是个学生可以享有学生的福利。不过在现实生活里,我更像个打工族。我可以领取类似薪水的生活津贴(免税的),但我每天都要上班工作,而不是去听课。实验室是我的工作地点,每个工作天差不多95,都要拼业绩--那就是要完成实验计划。我可要向老板(导师)负责与定期汇报实验进展,偶尔还要看老板的脸色。工作环境里也是有阶级之分--上有教授,导师级成员和博士后科研成员,下有硕士学生与技术助理。偶尔难免会有利益资源的冲突,这不足为奇。总之,博士学生已不再像大学本科生只需对自己负责,读好书考取好成绩基本上就行了。

学术界里最大的成就,就是能成功争取发表科研论文到重量级的科研学术期刊。能作出一些重大发现获得大众媒体大力追踪报导,乃至诺贝尔奖,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也与一般员工一样享有年假,但已经没有所谓学校假期这回事了。还有,要混这一行,除了学术报告演说技巧要做得好,还要多多参与学术研讨会与其他同行打交道拉近关系以方便日后合作。

至于修读博士学位的长短,这大部分取决于研讨课题的实验进展与成就。另外,现实的财务问题如津贴补助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一般上德国的博士学位会在4年内修完。

在一百万人口当中,德国就有5000人拥有博士学位。而我国只有大约800人。博士人口比率的偏低也反映出我国不太注重学术研究。虽然在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方面,博士人口比率或许只是一个指标。我国每年大量地生产大学毕业生,大学报读率也不算低,但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失业率却偏高。在我国的经济没有成功转型制造适合的工作需求给这些大学生的前提下,我国除了注重大学毕业生的量,也应该关注方面。高教部是时候投入更多资源于科学研究以协助知识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也给这些大学生毕业生继续在国内深造自我增值的机会。


本文原刊登于《聯合日報》自由言論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