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9, 2020

A case for anti-hopping law


POLITICAL crossovers, or more commonly called party-hopping, has brought instability to this country. The problem, already chronic, intensified after the 14th general election.
Before the collapse of the Pakatan Harapan government, party-hopping mostly benefited the ruling pact, especially its component Bersatu. This was followed suit by Perikatan Nasional. Besides Putrajaya, four states – Johor, Malacca, Perak and Kedah – were the casualties of defections. Recently, two Sabah assemblymen switched allegiance to PN, and rumours of further party-hopping continue to appear in the headlines.
PH and its allies under the Pakatan Plus banner, meanwhile, are plotting “anti-coup” defections in order to restore and resume the pact’s federal rule. Many wonder, what does all of this mean for an electoral democracy?
Political analyst Wong Chin Huat has put forward that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s, even if Pakatan Plus manages to stage an anti-coup, the new government is not likely to be more stable than the PN administration. When the government has only a slim majority in the Dewan Rakyat, both sides of the aisle are equally thirsty for power and enticed to operate through the back door to wrest or keep it.
Our federal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al system allow this practice, under the defence of freedom of association. Dewan Undangan Negeri Kelantan v Nordin Salleh (1992) 1 MLJ 697, where Nordin Salleh and Wan Najib Wan Mohamad challenged Kelantan’s anti-hopping law as unconstitutional after losing their seats following their defection, and subsequently, getting defeated in by-elections, set a precedent. The duo ended up winning the case.
There are three common scenarios when it comes to political crossovers: 1) Leaving Party A for Party B; 2) A lawmaker leaving the party on whose ticket they contested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and, 3) Elected as an independent, but joining a party later. Some make 2) their first move before undertaking 1) for fear of constituents’ backlash.
Those who exit a party may have decided to do so in protest against their party’s stance or their sacking. Article 10, Clause 1(c) of the constitution guarantees citizens the freedom of association. When a party member, regardless of their position, wants to leave and join or form another outfit, it is their right to do just that, no matter how reasonable or unreasonable their decision (though they must still return assets belonging to the original party). No one disputes this.
However, when one wins public office after running on a particular party’s ticket, can they retain the seat should they quit the party? During the election campaign, the party would have committed an abundance of resources and offered its “brand”. So, the question is, to what extent does a candidate win on their own merits? Surely, party-hopping is justified only when they seek a fresh mandate from the people, thus ensuring legitimate representation – if they are serious about electoral democracy.
According to the verdict on the 1992 case, Article XXX1A of Kelantan’s law restricts a legislator’s basic right to associate, which automatically includes the right to disassociate. The judge deemed the state law’s disqualification of the membership of a legislator who has quit their party as an act that imposes a “penalty” on the right to associate guaranteed under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which is the highest law of the land as stipulated in Article 4(1). Therefore, the court ruled Article XXX1A unconstitutional and void. In addition, political crossovers are not listed among the seven grounds for an assemblyman’s disqualification as provided for in the Eighth Schedule, Part 1, Clause 6(1).
I argue that these are constitutional hurdles for any form of anti-hopping law at the moment, and not grounds for rejection. The 1992 verdict left an opening: if the government feels that an anti-hopping law is worth pursuing, it must be done at the Parliament level, and involve amendments to Articles 10(2c) and 48(1), as well as Article 48(6), which gives the affected person the right to stand again in a by-election. But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t is unlikely that any coalition can get the two-thirds majority required to pass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And, such bills will probably not gain traction because both sides do not wish to easily give up the backdoor trump card for political rent-seek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future.
In fact, the results of the 1991 by-elections triggered by Kelantan’s anti-hopping law (see Figure 1) vindicated the necessity of having such a law. Defectors are generally assumed to have a deficit of democratic support, mainly because Malaysians tend to vote tactically. To call it an anti-hopping law is actually a misnomer as it would not stop anyone from changing their party affiliation, only determining that they cannot keep their seat without first letting voters have a fair chance at deciding once more who should represent them. This should be part of an electoral democracy. I disagree that this law is meant to “penalise” defectors, as it merely upholds legitimate representation in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recall of Taiwan’s Kaohsiung mayor, Han Kuo-yu, on June 6, many are inclined to use such polls to deal with political “frogs”. Although it is a praiseworthy mechanism that allows the electorate to recall their representative on various grounds, it is more time- and resource-consuming in terms of addressing the defection issue (see Figure 2). Besides having more procedures in place, the Election Commission may need to spend at least double to hold recall polls followed by a by-election. Parties and voters may need to commit resources to the petition campaign as well.
Recall polls do not stop defectors from realising their plan to first have a backdoor government, however.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 are already sworn in as ministers when no vote has yet been cast in recall polls. With the backing of a new government, who has the advantage in the elections later?
An anti-hopping law, on the other hand, would have an immediate effect. It might not stop the whole of Bersatu from switching allegiance, but at least 10 PKR defectors would have to vacate their seats first. Thus, no PN government could be formed until most of the defectors win by-elections. This is surely a more effective deterrent to a sudden change of government due to an individual’s personal greed.
Bersih 2.0 has presented two main arguments against the proposed anti-hopping law: 1)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would become party leaders’ puppets for fear of being sacked; and, 2) Government backbenchers would be cheerleader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not daring to challenge their frontbencher colleagues, nor would they vote according to their conscience or for public interest (so as to toe the party line). The electoral watchdog made a few assumptions here.
Sacking an elected representative is actually a risk to the party, as it may be unable to keep the seat in a by-election. It also allows the public to decide if the party had been wrong about the rep it booted out. Bersih seems to insinuate that most, if not all, lawmakers dare not speak up for the people as they are afraid of losing their seats. Perhaps, it should be reminded of what Shahrir Abdul Samad did in 1988. He resigned in protest against then prime minister Dr Mahathir Mohamad’s mishandling of the judiciary crisis, stood as an independent in a by-election, and won with a higher majority. Who dares say Dr Boo Cheng Hau and Teh Yee Cheu are/were puppets to their party leaders?
Even snap elections would not resolve the current impasse as no coalition would be able to emerge victorious with a majority solid enough to prevent another cycle of party-hopping. Whether recall polls or an anti-hopping law, mechanisms must be installed to ensure the nation’s political stability. One should not rule out the said law just yet. 
Figure 1: Results of the 1990 general election and 1991 by-elections for the Kelantan state seats of Sg Pinang and Limbongan. Source: Ab Rahman Ismail (1999).

Figure 2: Taiwanese recall polls, and Malaysian by-elections triggered by Kelantan’s anti-hopping law and a resignation.

8th article for Agora@TMI column, published on The Malaysian Insight, 29 Jun 2020

Original title: Anti-hopping law - A more effective deterrent to political defections

遏制政治投機:反跳槽法比罷免法有效

本文旨在探討《反跳槽法》能否有效遏制跳槽造成的政局衝擊。喜來登政變至今的亂局大概不會因閃電選舉而圓滿解決。第十四屆大選後的政治版圖恐難再出現擁有超過三分之二議席的強勢政府。估計未來朝野議席差距不大,眼看政客熱衷政治尋租,我倡議日後修憲用《反跳槽法》阻斷這條後路,逼使民意代表專心履行選民委託,善盡執政黨或反對黨之職,而非天天想著奪權或固守。若有議員被開除或考慮換黨,就尊重民主、重新尋求民意委託吧!

【文/林志翰】
自從2018年十四屆全國大選,馬來西亞政治跳槽風不曾間斷,今年2月「喜來登政變」後更變本加厲。希望聯盟倒臺前,此風吹向希盟(尤其土著團結黨);倒臺後,跳槽者則嚮往國盟政府。因跳槽而倒臺的除了聯邦政府,還有柔佛、馬六甲、霹靂和吉打四州政府。日前隨著沙巴州兩名議員倒戈支持國盟,更多跳槽謠言滿天飛。另一邊廂,希盟則通過拉攏個別議員、政黨陣線轉向支持來策動替換中央政權。
學者黃進發撰文論述,為何希盟在現有條件下即使成功奪權,也不會比國盟政府更穩定。顯然跳槽文化是其中一個政局不穩定的主因,特別是雙方議席差距不大時,難免因權力誘惑而走上後門(backdoor)。聯邦憲法在保障結社自由權利,並未禁止政治跳槽。1992年最高法院審訊判決兩名吉蘭丹州議員跳槽案首開先例(下詳)。臺灣高雄市長韓國瑜在今年六月被成功罷免去職,引發馬來西亞選民無限遐想。為此,本文旨在探討《反跳槽法》能否有效遏制跳槽造成的政局衝擊。
政治跳槽牽涉三種情況:一、從A黨轉投B黨;二、退出A黨成為獨立議員;三、中選為獨立議員後投向A黨。有者可以先第二種情況,然後才發生第一種情況。議員退出某黨可以是主動意願或遭開除。馬來西亞聯邦憲法第10章1(c)條文保障公民結社自由。若是一般未當選公職者,既使握有黨職,要辭職退黨後加入任何一黨,完全是個人決定(當然事後須歸還黨產),也不論退黨理由為何,這是結社自由,沒有人非議。最大爭議是在原黨旗幟下競選後當選公職者,固然可自由退黨、換黨,但議席屬於其個人名義?應跟隨本人嗎?難道一黨招牌、投入的各種競選資源沒有影響選民的抉擇?多少議員只憑個人因素獲勝?一旦涉及更換黨籍,不應該回歸民主精神,重新尋求選民委託嗎?
丹州憲法違憲判決
當前政治亂局下,制訂《反跳槽法》的呼籲此起彼落。如前所述,在丹州議會對壘諾丁沙烈(Nordin Salleh)[1992] 1 MLJ 697一案判決該州憲法的《反跳槽法》第Article XXX1A條文違反聯邦憲法,甚具標竿性。1990年第八屆全國大選中,代表四六精神黨(Parti Melayu Semangat 46)角逐的諾丁沙烈、旺納吉旺莫哈末(Wan Najib Wan Mohamad)分別贏得丹州雙溪檳榔(Sungai Pinang)、林蒙岸(Limbongan)州議席。兩人翌年宣佈跳槽過檔巫統,隨後丹州議會修改州憲法,通過第XXX1A條文並追溯既往,這兩個議席因此被懸空,兩位原任議員以巫統旗幟出征補選,敗給四六精神黨候選人(見表一)後,入稟法院挑戰丹州憲法違憲。

最後判詞如此表示:「州憲法第XXX1A條文嘗試限制一位議員的基本權益,那就是結社權利,也包括退社權利。若該議員行使他的(退社)權利,其議員資格卻在此條文下被取消。」法院認為議員不該因行使聯邦憲賦權利而被懲罰。有關權利或自由的限制,唯有國會有權因特殊理由立法強加。法院因此裁決丹州憲法第XXX1A條文抵觸聯邦憲法第10章1(c)條。聯邦憲法第4章1條文載明聯邦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與之抵觸或不協調將視為無效。此外XXX1A條文列明的取消議員資格理由,也不符合聯邦憲法第八列表(Eighth Schedule)第一部份6(1)條(裡面列明七大合法理由)。
國會修憲通過立法
這些都是司法制度上為任何州屬設下的技術障礙,但並非不應制訂《反跳槽法》的充分理據。1992年判決埋下的伏筆是:若政府認為有必要立反跳槽法,須先在國會修改聯邦憲法第10章2(c)條、第48章1條,以及前面提到的第八列表添加「跳槽」為取消議員資格的條件。政府也得廢除聯邦憲法第48章6條,允許議員辭職後重新在補選以獨立人士或新黨旗幟參選。當然,一旦涉及修憲,就得獲得三分之二國會議員支持才能通過。這意味著除非未來政府能單獨取得三分之二的執政優勢,不然修憲案須由朝野雙方達成共識。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較低,畢竟朝野都愛製造許多未來「政治尋租」(political rent-seeking)的可能性,自然不會想主動封堵。
表一的補選成績印證《反跳槽法》的民主合理性。兩位跳槽者因得票遽減敗北,尤其諾丁沙烈的得票接近1990年州選時的巫統前對手。這反映出選民其實保留那兩個議席給丹州執政的穆斯林團結陣線(Angkatan Perpaduan Ummah)。即使法院詮釋第XXX1A條文違憲正確,該判決肯定不符合當時的民意和民主精神。這也是為何兩位議員後來一直被譏諷為「法庭議員」。因此,跳槽者不宜自動挾議席過檔新東家,因為他們需再經過民意確認。事實上,馬來西亞選民較傾向投黨不投人的策略性投票,一位候選人當選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個人因素。最好的近例是廣受好評的霹靂州和豐(Sungai Siput)區前國會議員再也古瑪(Michael Jeyakumar Devaraj),在第十四屆大選不再以公正黨旗幟出戰,兵敗如山倒,僅獲3.5%選票。
坦白說,《反跳槽法》其實是誤稱,該法並未阻止任何一位議員在任期中途辭職或更換黨籍(依然有結社、退社自由),只是不能把議席佔為己有,必須向選民要求重新委託,這本應是選舉民主的一部份。我不認同1992年案例法官判詞說這是個懲罰。當選議席恰似一半「黨產」,除非獲得最新民意認可,否則不得由跳槽者個人名義全拿。在《反跳槽法》下,補選啟動機制是自動的。
某些社運人士與組織(如淨選盟2.0)主張用《罷免法》對付跳槽者,相比之下那顯得耗時耗力更耗錢。選民首先須組織起來發起連署至門檻人數,才能啟動罷免投票。如果罷免成功,該議席才會懸空後再安排補選,曠日費時(見表二,罷免案程序或需234天;反跳槽法自動補選機制則52至55天)。政黨得在這三階段投入資源,選委會可能需要花雙倍公帑辦罷免投票和補選。屆時跳槽者(或團體)可能已在對立陣營組成新政府,甚至可獲分配官職,罷免恐怕尚未成案。換言之,跳槽者「先上車,後補票」後,有了執政黨和官職加持未必處於下風。反觀《反跳槽法》直接有效地阻止跳槽者策動換政府,效果立竿見影:即使無法阻止一黨整體全數改弦易轍(如土團黨),以阿茲敏(Mohamed Azmin Ali)為首的十位關鍵跳槽者得先懸空原議席,國盟政府難以及時成立,希盟政府也不會先倒臺。這麼一來,跳槽者就得三思是否在補選師出有名、有多少勝算。
淨選盟說法難孚眾望
淨選盟2.0反對《反跳槽法》的兩大理由是:一、被開除黨籍的議員將喪失議席,很可能成為黨領導的傀儡;二、政府的後座議員變成一言堂,成為政府的啦啦隊,不敢挑戰掌權的內閣和首相。此外,人民代議士將被政黨完全操控,無法根據良知或選民的利益自由投票。
首先,遭開除黨籍的議員將面臨取消議員資格,不意味著該黨可取回議席。舉例來說,一位議員因良知投票、捍衛人民權益不惜反對政府,如果政黨敢開除的話就要面對民意審判。恐怕師出有名的「叛逆」前黨員能在選民同情支持下贏得補選。應該沒人說鄭雨周和巫程豪會輕易成為傀儡吧?淨選盟的第二論點即使沒有《反跳槽法》已是事實,難道坐視跳槽會更好?這好比辯稱各黨對現任議員投鼠忌器,因為擔心他們蟬過別枝。問題的根由在於政黨和國會機制,即使有《反跳槽法》政黨也不見得可更任意支配議員,他們未必都是懼怕失去議席而不敢講真話、維護公益。因此,假定所有議員因為利害關係自保而靜若寒蟬,這也未免太武斷、侮辱了。如果道理和民意在原議員這裡,《反跳槽法》反而讓黨領導更小心避免補選公投。巫統資深領袖沙里爾沙末(Shahrir Samad)曾在1988年抗議首相馬哈迪在柔佛州巫統的黨內人事安排及處理憲政危機手法,毅然決定辭掉新山區國會議員一職,以獨立人士上陣補選贏得更高票多數票。這發生在巫統黨爭分裂、司法危機的風雨時代。這起補選事件也是1990年國會修憲加入第48章6條的導火線,禁止辭職者五年內參選。我認為這才是對議員和民主的懲罰。換言之,若不是該條文限制,或許更多異議議員敢於向黨領導說不,確立本身民意的代表性。總而言之,淨選盟2.0提出因果關係的反對理由有待研究證實,尚欠說服力。

雖然如此,我非常支持爭取修憲落實《罷免法》,它與《反跳槽法》可以並存,沒有直接衝突。分別是:《罷免法》可針對跳槽以外的行為懲罰該議員,比如濫權、濫用選區撥款、政治欺騙、失信、公然發表嚴重歧視言論等行為令廣泛選民不滿。《反跳槽法》對付不了韓國瑜,《罷免法》能,這也是民主的勝利。
喜來登政變至今的亂局大概不會因閃電選舉而圓滿解決。第十四屆大選後的政治版圖恐難再出現擁有超過三分之二議席的強勢政府。估計未來朝野議席差距不大,眼看政客熱衷政治尋租,我倡議日後修憲用《反跳槽法》阻斷這條後路,逼使民意代表專心履行選民委託,善盡執政黨或反對黨之職,而非天天想著奪權或固守。若有議員被開除或考慮換黨,就尊重民主、重新尋求民意委託吧!
刊登于《當代評論》2020年6月27日

Sunday, June 21, 2020

公正黨與希盟的糾結與出路


6月20日下午接受馬新社電訪,點評時下最熱門的政治話題。




 1. 公正党目前和希盟另外两个盟党不同调,能否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局面?盟党间是否还有谈判空间?

>>> 我這麼看待:行動黨和誠信黨也是基於奪權心切,即使要推舉馬哈迪做首相、安華不做首相也沒關係,因為他們也不期望本身的領袖能坐上那個位子,就沒差。
我相信,公正黨依然佔據戰略性重要的位子,安華也積極以其他的方式拉攏湊足支持他的數目。只要行動黨和誠信黨看到重新執政曙光,他們也不介意歸隊。所以未來局勢的變化,很大程度是看安華如何造化。
無論如何,自從這個公開的爭議曝光後,他們之間的合作以後肯定會存有芥蒂。

2. 回到行动党和诚信党,要是没了拥有38席的公正党,希盟还能有什么出路?

>>>首先,誠信黨本身的基層本來就薄弱,他們之所以能斬獲議席在於他們參與一個政治聯盟讓他們能換票增添勝算。誠信黨一直被政治對手奚落嘲笑他們依附著行動黨,是火箭的傀儡。若希盟只剩下他們兩黨,恐怕馬來選民對他們的印象會更惡化。
沒有了公正黨,希盟會讓選民看到的是一個行動黨支配的陣線,換句話說,是由非巫裔主導的政治勢力,恐怕這會重挫希盟吸引馬來選票的能力。多元種族政治的色彩也逐漸褪色和失衡,未來希盟的票房前景恐怕將會黯淡。

3. 如何评价安华目前的处境?

>>> 在很多盟友們都對奪權心切的時候,借用英文俗語來說,就是不惜把安華拋下巴士。對於20多年來合作和支持的戰友,這肯定讓他心寒。他這次頂著壓力,終於勇敢向馬哈迪的要求說不,至少贏得一些人的尊敬,畢竟即使身為政治人物也要有底線。
實際上,安華依然是希盟主席,公正黨握有的38席與目前最大黨行動黨42席旗鼓相當。他現在需要證明的是他的領導能力和威信,給希盟一個願景和出路,即使此時此刻推翻不了國盟政府,也可以重整旗鼓領導一個有效的在野陣線,好好為下屆大選鋪路重新出發做好準備。

4. 希盟要是继续以马安配出击,应对闪电大选的胜算多大?马哈迪是否还有如上届大选般的光环和价值?

>>> 經歷了希盟1.0政府22個月的執政經驗和記錄,到了後期民間口評已不太好,各方作的民調也顯示這趨勢。主要的問題是政府對多項的選舉承諾跳票,國內的種族宗教紛爭不斷關係緊張,盟黨之間也明爭暗鬥,馬哈迪交棒給安華的課題一直纏繞著。
若還是馬哈迪以首相候選人的姿態領導希盟2.0,恐怕很難再掀起選民的熱情、渴望和想象,更難取得選民對選舉承諾的信任。當初希盟要馬哈迪和土團黨加入,為的是期望他們能帶來更多關鍵的馬來鄉鎮的選票和議席。到了希盟執政後期的補選,縱使是土團黨上陣,也屢戰屢敗,說明了土團黨和馬哈迪已不是吸引馬來選票的利器,價值大跌。再加上現在馬哈迪被自己創立的土團黨開除後,手上握有的僅有5席,勢力大大被削弱,聲勢不如以前。
因此我推論,如果是馬安配,對希盟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和價值,基本上已未戰先敗。再加上現在納吉夫婦已不是箭靶,失去了燃起公憤投情緒反對票的政治彈藥。安華和公正黨甚至希盟越來越難向選民交代為何他們依然缺乏信心,寧願把相位拱手於外人,而且還是誠信記錄差勁的政治老狐狸。

5. 盟党接下来能如何制衡马哈迪,以致不会出现一言堂的局面,尤其未来政权转移上?

>>> 以馬哈迪的個性和過去的行為記錄分析,一旦他坐上主導性位子,他一定會有辦法確保在他下面的盟友都聽他的,不然就拉倒。這不是已發生過了嗎?不要期望他可能被支配或屈居人下。所以,基於希盟1.0的經驗教訓,如果盟黨們還看不透馬哈迪依然自信可以制衡他,那就是咎由自取、作繭自縛,再被騙了也不會得到選民的同情。

Monday, June 08, 2020

寫給一歲生日的瑀霏


給我親愛的瑀霏(妹妹):
就這樣一年過去了!好快!還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帶著你麻麻在週六清早趕著去醫院。幸好是週末,車輛不多沒堵車,你的醫院還在吉隆坡呢!麻麻進入產房差不多兩個小時你就呱呱落地了。
不好意思,目前你的人生大約四分之一活在行管令下,在家待很久但對你似乎也沒什麼影響啦。在行管令前,你才剛學會如何爬行移動,現在已差不多可獨自站立起來不用扶持,說不定在行管令解除前你就可以行走了?在這期間我們一家人看著你長大,這可以說是我在行管令下的最大收穫。事實上,女生在心智人體發展一般上都比男生快,這是有根據的,你的進展比同期的葛葛至少早了半年。很抱歉我們都不能帶你出外趴趴走,原本要帶你和葛葛全家出國的計劃,也因為virus的關係(葛葛會明白這樣說)擱置了。下次吧,機會還有很多!(不要跟葛葛比較就好,我們知道你不會妒忌的)
你的性格確實跟葛葛有些不一樣。妳比葛葛更有‘探險精神’,比葛葛以前小時候更愛到處摸弄東西。我們越警告你告訴你不可以動或觸摸的東西,你的好奇心更強更執意要去做。那天麻麻發現你不知怎的有兩葉透明的小飛蟲翅膀在你嘴邊,我們看你嘴裡、外面都找不到什麼,於是揣測你可能已把那蟲蟲吃進去了!妹妹,你是cicak嗎?😱
你貪吃可是真的,大概兩個月前我們問你要不要吃你愛吃的xx或yy的時候,你已懂得微笑點頭、點頭再大力點頭。現在很多樣東西你都試吃過了,特別愛吃不同種類的水果!(行管令期間,你吃了不少韓國來的草莓哦,不便宜的咧!)
麻麻說你的笑聲太豪放了,不太淑女,呵呵,沒關係啦,不過你的笑點好像有點低哦,很容易逗笑。你是我們的開心果就好,全家樂融融。有時葛葛對你好像會比較粗魯‘暴力’一點(壓你,撞你),你都好像覺得很ok好玩,沒有太在意,但看在粑粑麻麻眼裡還是有點擔心吶。
麻麻說我似乎對你會比較好一點,暗示我偏心。哪有?我否認這說法啦,依然遵循你阿嫲對孩子要‘一視同仁’的原則。我對葛葛也很好的,現在肯定也必須對你好啦!你看到和認識的葛葛跟一兩年前的他有點不一樣了,我們對待他也需要與時並進嘛,他是大gorgor了,你還是北鼻,呵呵。
不多說啦,也不好意思對你的禮物沒有什麼想法,就這樣吧,我給你最實際的…讓你從小就養成儲蓄的好習慣,以後有更多‘資本’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要鑽戒也可以,哈哈—但我建議最好還是等人送啦!)。
這一年有你真好,你一個就帶給我們一家三口、親戚朋友還有你的老師(看護人)們很多歡樂。今年在行管令下,大家就安分一點,只幫你做個小慶祝ok?遲點跟葛葛一起做啦!他已迫不及待要慶祝他的生日了!
祝你一歲生日快樂啦!
愛你的,
粑粑
18.5.2020

禹丞,祝你4歲快樂!

給我兒禹丞,
恭喜你啊,從昨天起終於你不再是3歲的小孩了!😆
不好意思,昨天(5/25)是你的生日,但卻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因為上週五你已先慶祝了啦!以後你可以和妹妹一起慶生,才相隔一個星期而已。你們兄妹要相親相愛!(乖啦,這樣的話,粑麻買蛋糕等才划算😂
回顧以前的照片,那時的你比較圓潤超萌可愛,現在感覺已被‘拉長’了。是的,你變了,成長過程開始比較懂事、好奇萬靈世物,語言能力和體能也跟著提升了很多。結果:你可以整天吱吱喳喳、嘮叨講不停,問題也多(我的意思是:問問題),要求多多(有時口吻簡直就是指令)...粑粑麻麻偶爾沒(及時)回應還會被你大吼大叫,斥責我們為何沒聽(咦,怎麼那麼似曾相識?😅)。你的脾氣有時會很臭哦,暴躁抓狂起來...真的不太好處理,鮮少人看到你的這一面。 每一次的情緒爆發,就是家裡關係緊張的時刻,這個我不好說。關於情緒管理部分,尤其是在培養耐心方面,我們一起努力改進,好嗎?我看,MCO是對我們全家也是一種歷練和考驗。
這2-3個月來,因為行管令你沒得去上學跟老師朋友們玩,每天的在線課程對老師、家長和孩子們來說也是新體驗。你還算‘坐得穩’學習的孩子,對你的其他一些朋友挑戰蠻大,老師要控制局面、應付更不容易。行管令變有條件後,中心開始允許託管孩子,特別是幼小的孩子如妹妹, 但我們決定先不把你們倆送回去,因為粑粑麻麻反正現在還可以在家工作(WFH)。只送一個不一起送兩個其實也沒差。
去年的你瘋狂Robocar Poli,今年的你癡迷恐龍和野生動物,我看你熟悉恐龍種類和非洲大陸的動物猛獸還多過馬來西亞的野生動物。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喜愛然後要探索是好事,我相信這是我們家裡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我們都很喜歡大自然。MCO後你看的大自然紀錄片的次數和長度,說不定超越了你老粑這一生看這類型紀錄片的總和吧? 侏羅紀公園電影系列都不知給你看遍第幾輪了😅
今年很抱歉啦,不能出遊太多,你知道的,你說外面還有很多‘virus’。再等一等吧,粑粑麻麻雖也著急腳癢,還是得先忍住。(我想我們前面幾個想要一起做的事包括去臨近社區爬山行走)
現在的你愛玩也會玩樂高,發揮你的創意想象力創建任何東西。你通常會一邊建一邊叫我看並跟我講解你的‘工程’--通常還包括安排粑粑麻麻、葛葛妹妹模型放置在建築工程的哪個位置。謝謝你讓我們坐上你建造的飛機、輪船、火車、汽車和各式屋子(能跟恐龍一起住特別榮幸😁)!我喜歡當你造車的時候,把我放在最前面當司機,這真的是太寫實了吧!
好啦,你4歲了,依然是深受粑粑麻麻妹妹的疼愛;梳邦和新加坡的兩位阿嫲,叔叔嬸嬸大伯大姨姨丈葛葛姐姐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們都很喜歡你、愛你喲!祝你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做個愛家且負責任、人見人愛的葛葛!
愛你的,
粑粑
2020年
從5月25日寫到26日

Privatisation of healthcare and public health responses to COVID-19

Responding to this article 'How a decade of privatisation and cuts exposed England to coronavirus' from The Guardian:

The privatisation of NHS England (whether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ians want to admit it or not), this is exactly what I do not want to see the direction Malaysia MOH is heading in future.
Our MOH has performed well for 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 thus far, we have our public health practitioners, allied workforce and health management bureacrats (all are 'civil servants') to thank for. Most of all, our MOH still have direct control of the public healthcare services, can coordinate quickly, deploy personnels and resources, expand the capacity, and carry out the decision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ime is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during the fight against the deadly virus, government has to act decisively and proportionately at the right time. Fortunately we have a more cohesive, less fragmented health system with proper governance.
Imagine if our government still have to negotiate with many private sector players and reach an agreement on the pricing, labour and administrative matters? A certain association even defended a private hospital (its member) for jacking up the price outrageously to a poor patient for the face masks used by their own staffs, imagine our government has to settle with them...
See how NHS England is crippled by many functions being outsourced/privatised (while their own departments being downsized), until themselves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rapidly respond, scale up and mobilise their own resources especially during health emergency like COVID-19... note how much budget cuts the local health authority have received over the years, that is deadly to their public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六四事件和中國人

在我留學海外的時候,特別是在德國念博士時期,我有交情還不錯的幾位中國大陸朋友。儘管在大馬的大中華膠相當不理性,固然讓人厭惡和反感,但我也見到徹底反中國的相反面——那些人也有很多盲點和反智的言論舉動,到了對所有中國人深切的痛恨和歧視的地步。
我不會對所有中國大陸人一刀切認為他們都是邪惡政權的幫兇,因為我曾將心比心、深入地與這些海外留學的中國朋友溝通交流過。這些靠自己實力來到德國拿到獎學金升學唸博士班的中國人,自然不是來風花雪月無心唸書的官二代或富二代,跟他們交流可以比較深層。他們也因為來到了陌生國度,凡是在研究所遇到會講中文的人都如獲至寶,都熱情地當成同鄉。這點我沒有抗拒,也以熱情回敬,儘管我在研究所一直確立的是我馬來西亞人的身份(對德國人來說,或許分別不大,都是東亞人)。
敏感政治話題?肯定我們也聊過。你不能說他們對六四事件一竅不通,他們都.知.道.的。他們也沒有特地為政府辯護,知道這是個慘劇和負面的事,政府當時做這件事道德責任上是錯的,違反人權。
有一位朋友還告訴我他知道政府這樣不好,目前境內還是有很多反人權民主的事,而他支持和同情劉曉波,但他很洩氣的說在國內是沒辦法做什麼的。他雖然知情,他一個人沒有準備要犧牲和做什麼偉大事跡投入反制度的運動,他也知道這些代價。其中一個原因他要出來海外升學,就是要體驗比較自由的空氣,尋找他的理想生活方式,僅此而已。那是我跟他大概7-8年前的談話了,離開德國以後,我都沒有與這些中國朋友繼續保持聯絡。
我想,人各有志,我何德何能一味要求人家一定要為社會和國家(壯烈)犧牲呢?很多時候我都不會逼問他們為何不做這個和那個。有些大馬華人說得容易,在2008年前多少人曾站出來了?(關於這點,我在08年前就有累積一些經驗了,少來唬爛)
那麼共產黨人就一定邪惡?那時我在實驗室認識一位中國女生朋友,她的男友也在德國求學但分隔兩地。我也通過這位女生認識了他。有個週末我去柏林,順便找他借宿,當天晚上就聊了很多,才知道原來他曾加入共青團。他不吝嗇分享了很多他在制度內和待在解放軍時的經驗,還給我作了很多國際關係和軍事分析。
至於六四事件,他知道那是個人道災難,但他指出中共高層權力內部的變化,還有隨後的國家方向和政策及領導人意識形態都解釋了當時中共的選擇並非不理性,導致了這個無法避免的結局。我則認為其實可以用其他方式避免這麼血腥的鎮壓,他認同但理解為何中共當時要速戰速決。我不覺得他要處處為中共辯護,僅是提供局內人或中共處身角度分析,利害關係是一點,道德對錯判斷則是另一點,在那點上我跟他差異不大。他本身也對民主改革是有興趣的,制度內也有人去推,我那時才通過他了解更多一些平常在國際媒體上沒讀到的資訊。
我到了今天,還是不能認同中共政權,特別是它對所謂的‘自己人’(香港、台灣、西藏、新疆維吾人等)的鴨霸欺壓;對異議分子的管制和嚴懲;不談人權民主,只談經濟貿易和國際關係利益,這點我也會繼續批評和反對。
但中國人不能等同於中共人,在中國境內也有人是受害者,這點我一直都很明了。
至於六四事件,我的認知和判斷到現在還是告訴我,中共做錯了,這事件要得到平反,不能忘記。

國家經濟復甦計劃


今早上AiFM電台《一週新聞點評》節目談經濟復甦計劃PENJANA。以下是我的草稿內容:
• 整體評論這一次的「經濟重振計畫」,解讀政府期望達到什麼效果?
>> 國家經濟復甦計劃(PENJANA),這是繼PRIHATIN振興經濟配套和關懷中小企業附加配套後的政府注資輔助經濟的最新計劃。PENJANA總值350億令吉,後者2600億令吉。三個計劃和配套當中政府直接注資的數目其實是450億而已,剩餘的款項來自私人企業的相對應投入、法定機構和官聯公司的配合注入以及政府本身的收入減免(如扣稅、免稅和租金不收費)。(註:馬哈迪掌代首相時也推出一個200億的振興經濟配套政策)
根據最新的國家經濟復甦計劃推出的40項所謂惠民利商措施,政府列出了3大宗旨,那就是為民增權賦能、促進業務及刺激經濟。簡單來說,政府希望救人、救企業、和刺激市場和消費。所謂的“救人”,是短期內施以援手幫助需要的人和群體,特別是勞動力。企業方面明顯顧及中小和微型企業。
四月的時候國家銀行已估計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放緩,最樂觀是0.5%,最悲觀是負成長2%。隨著全球疫情仍惡化當中,經濟也深受打擊,現在可能又要調整了。相信政府希望可以透過這3個計劃配套穩住經濟,避免往最糟糕的情景走去,同時保住大部分國民的飯碗、避免太多的中小和微型企業倒閉。尤其是在民主國家,一個政府一旦在經濟表現不濟、國民不能安居樂業陷入苦難,相信下屆大選該執政聯盟成員黨都不好過。
• 我們有足夠的財政能力再承擔一個350億令吉的政策嗎?
>>剛才我曾提到,這個最新的計劃再加上早前的兩大經濟配套總值2950億令吉,政府直接注資其中的450億。財長東姑扎夫魯已向媒體表示,政府需要舉債應付這個負擔可能導致政府的財政赤字提高至6% GDP,比去年翻倍了。公共債務方面,預料將超過法定頂限55%國內生產總值,目前是52%。根據財長,這是為了拯救人民和經濟,在所不惜。財政赤字最糟糕的那年2009正值全球金融風暴,達6.7%GDP,目前還沒到那地步。環顧鄰國,印尼今年的赤字會達6.27%,泰國今年的公共債務會達52%GDP,明年57%。
所以,我認為,如果需要,政府還是必須端出更多的經濟振興和拯救配套。政府也不一定要全然自己注資入市場,政府還是有舉債度過難關的選項,人民可以諒解。
• 政府推出經濟計畫,是否有辦法照顧各行各業所有人?有什麼領域被忽略了嗎?
>> 有可能照顧好各行各業所有人嗎?首先,政府需要鑒定那些群體受影響最大、最需要援助,畢竟各行業受影響的程度不同。接下來就是要決定到底該怎樣幫助、幫助多少?要了解,政府此時此刻推出的經濟復甦計劃重點應該是為了短期解救受困的群體和行業,並不是為了幫企業或個人填補疫情來襲前預期的賺幅,那個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有些行業短期內恐怕都很難復甦,例如旅遊業相關的服務業和航空業。這些與全球疫情大趨勢有關,再加上新正常生活措施等限制,無論政府要砸入多少資金都不一定能幫助旅遊業大幅度復甦,畢竟旅遊業是要看到人潮回來消費。目前國內疫情受控制的當兒,政府開始鼓吹cuti-cuti Malaysia,那不是問題,但前提是疫情要繼續受控制,行管令不限制人民,本地的旅遊業才可能持續復甦。
對最新的經濟計劃,我的批評是政府太過於著重於受薪僱用勞動力,比較忽略我國勞動市場大約四分之一的自僱人士。如果你看裡面的措施,無論是針對保住員工飯碗的薪水補貼輔助,援助失業人士協助重返職場、技術提升等都不適用與自僱人士。若說這些自僱人士很多經商小本生意,那麼他們一定要有註冊企業才能獲得政府的低息借貸急救。這些是貸款哦,職場打工一族則收到錢直接受惠。還有很多的自僱人士是打雜工的、或從事農業和漁業。有關農業和漁業方面,你要讀到首相講詞的最後第四頁才有提及,除了油棕業獲得特別免稅眷顧,鄉下的農夫漁夫並不能直接受惠,除非是要向Dana Agrofood借錢。吊詭的是,反而是在城裡社區農耕者可獲津貼(每人500令吉),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此外政府也應該著重小市民消費的零售業。網上購物和電子商務固然是商業轉型的一種,但這還難以取代傳統店面的零售業。
• 政策中,協助人民就業、提供救濟金的作法,是不是被喻為最快速見效的作法?
>> 在疫情引發的經濟蕭條下,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拯救者。尤其是在頒布了行動管制令後,市場在這種失調失控的情況下連企業都照顧不了自己,很難去照顧員工的福利。提供救濟金給失業者、薪水補貼機制換取公司不裁員等,政府確保人民保住飯碗。人民能就業,需要政府直接的福利援助就減少,不會民不聊生。
是的,那是最快速見效的作法,但那也充其量只是貼補的膠布短期內先止住傷口而已。要傷口愈合才是政府要努力的中期目標,政府也不能一直注資救濟。要知道救濟那筆錢,目前在政府稅收等收入大受影響縮水的當兒,主要還是來自舉債,而我國的公共債務大部分其實也來自國內的投資者,意思即是人民自己啦!
• 免稅、延遲繳稅,如何減緩人民的經濟壓力?是否可以很好地扶持特定領域,如旅遊、汽車、房產等等?
>> 失去收入的人民擔心三餐溫飽問題,要知道真正有繳稅的勞動力僅有15%。免稅和延遲繳稅政策惠及的是中高收入的家庭。但這個政策放在企業的生存角度來看,就不一樣了,畢竟稅務也是一個生意的成本。過去兩三個月公司缺乏收入,當然如果這個成本可以豁免或延遲繳付,可以幫上大忙。這些公司企業不倒閉不裁員就代表從事這些行業人民還保住工作飯碗。但更有用的政策在PRIHATIN振興經濟配套裡就有提過了,延遲繳付貸款,免付政府組屋和商業單位租金,這些直接把人民和企業的財政負擔壓力拿走的措施,還能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收入或存款度過行管令無收入的嚴寒。
說到房產、汽車和旅遊業,要振興這些行業刺激消費的對象確實是中高收入群體,因為他們在這個時候還可能有閒錢。政府的措施是提供利好的條件誘惑他們消費在這些,畢竟在疫情籠罩和經濟低迷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些誘因,大概這些行業也要繼續慘淡經營。是否這些利好措施已足夠吸引眾人消費了?這還有待觀察,我預測本地旅遊業可能先恢復。除非房產價大幅度滑落,不然這段期間也不容易說服人去貸款。貸款這點還要看國家銀行是否會再調低基本借貸率。
• 你覺得當中哪些政策是最正確的?
.>> 我特別讚賞政府為了鼓勵員工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而提供獎掖給公司購買電腦、手機等配備,還要求電訊公司白天開放免費的1GB網路給使用者,甚至提供津貼給家長送孩子去托兒所,這樣能確保員工能有效地在家工作。在這一點,政府配合公共衛生防疫措施的舉動,心口合一。高招的設計是,政府要僱主買的電腦才算數,避免員工因個人喜好購買和領取政府的獎掖。
• 全球經濟都陷入衰退,你認為,這類型的扶持或振興計畫,應該延續多長時間?
>> 我認為,國家的經濟復甦或振興計劃需根據國內和全球疫情走勢而量身訂做。一旦國內的疫情已受控制、經濟活動獲得更多的寬鬆、市場重新活絡、國內經濟正走向復甦的道路,那麼政府的資助和扶持就可以相應調整減少。
在全球經濟體下,我國算是小國,內需市場不足夠撐起整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和特定服務業。單單是貿易額方面,就差不多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全球經濟依然不濟,國外的需求疲弱,那麼我國依賴出口的一些行業要面對訂單減少、最終要可能面對虧損、裁員或倒閉。雖然政府盡量不要公司、工廠倒閉,但如果那些企業面對全球經濟的裁決而淘汰,不能說可惜。政府也不能一直扶持到底,畢竟做生意承擔風險的是商家企業,政府不應該扛上或紓困(bail out)。
• 國家經濟要如何才能回到正軌?一定要等到疫苗面世嗎?
>> 經濟會運轉因為有人要消費或交易,間中有人可以有收入和利潤,這些可以支付員工薪水,接著員工們又可以拿來消費滾經濟雪球。唯有這樣,國家經濟才能‘回到正軌’,或回到‘新正常’水平。
要刺激經濟,重點有兩個:(一)刺激消費,(二)確保人民有足夠錢或可支配收入來消費。這兩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有關疫情的發展,不一定要等到疫苗或可控制的藥物出現也可進行經濟模式轉移。根據我本身的生物醫學學術認知和觀察,疫苗甚至可能不會出現,既使出現也未必是理想的疫苗。類似新冠病毒的同類SARS和MERS病毒這麼多年了沒有疫苗,而艾滋病病毒出現了快要40年也是如此。抗藥出現的幾率會比較高些,但這意味著不能避免被感染,因此今後一段很長的日子我們都需要在“新常態”生活中度過。
經濟復甦不能等疫苗和抗藥,這個“新常態”生活也是全球人要學習的事,看來需要過一段時間大部分國家才能比較控制疫情,全球經濟才復甦。目前我國已相當控制疫情了,我國如果可以比較早準備先復甦,為何不呢?

Saturday, June 06, 2020

逮捕无证客工 恐“疫”发难收



发布于 2020年06月03日 18时00分 • 最后更新 3天前 • 报导:黄俊南

(槟城3日讯)第三世界网络高级研究员林志翰博士认为,随著我国最近的新冠肺炎病例中,有许多受感染者是外籍人士,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政府此时不应逮捕无证件外籍客工,以免他们带著病毒逃走,使之成为计时炸弹。
他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表示,于4月17日,当时在我国所有确诊病例中,有11.4%,即601人是外国人。而截至6月3日时,外籍人士的确诊病例就占至26.4%(2108人)。
“在40多天里增加了1500多个外籍人士,最近也看到很多确诊病人是客工,也有客工的感染群。最近也有清洁公司主动让工人进行检验,才察觉多一个感染群。”
他说,当政府大肆逮捕无证件客工时,最近就有多个移民局扣留营出现感染群的事件,就已曝露出这措施的问题,而那些新被逮捕的人可能未被检验,或即使被检验,有人在染病初期的检验结果也不会呈阳性的,因此这并非一个很保险的方法。
“而且,逮捕他们后,在扣留营里也很难保持社交距离。即使要把其它建筑改造成扣留所,但我国那么多客工,这也不是长远之计。”
他补充,现在很多国家也封锁边境,即使我国要把无证件遣送回国,对方也未必接受,因此政府应检讨这措施。
“当政府要逮捕他们时,有人会逃去深山,而这些人可能早已受感染,这就变成一个计时炸弹,因此这在防疫方面是反效果的,政府最近最好别到处去抓人。”
他也认为,最近大家都把焦点放在客工身上时,也会构成歧视。他不讳言,客工的卫生程度、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提高他们染病的风险。
“但北马也有许多客工,确诊病例依然很少,目前确诊的客工多数在中马一带,因此不代表客工多,确诊病例就会高,最重要是看有没有病种出现。”
他也认为,虽然政府目前未在客工社群进行大规模的检验,但他认为卫生部应主动在疫情红区和高风险区为客工进行检验。
他补充,私人检验的费用很贵,因此希望政府能补贴检验费,或用政府资源进行检验。

“应延长有条件行管令”
政策研究员林志翰表示,政府或应延长有条件行动管制令,并严管跨州行动,以免高风险区的人民把病毒带往低风险区。
他认为,一些基本的措施如边境管制、标准作业程序、没大型集会也需继续维持,但其他措施可放宽。
“即使取消有条件行动管制令,但维持这些措施。我也没异议。”
他也认为,另一个问题是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已和本地的家人分割一段时间,而且还不懂何时能见面。
“新加坡和我国政府必须拟定一些政策给这群人,因为除了公共卫生,也需关注社会问题。”
但他表示,新加坡最近新增的确诊病例依然很高,不认为新加坡政府最近会放宽,但他希望可在疫情稳定后就能有所放宽。

Wednesday, June 03, 2020

换政府手段、目的和结果

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才见好转,有条件行动管制令尚未结束,新一波的政治斗争却卷土重来。继喜来登政变后,政治精英圈内互揭疮疤,先后端出会议录音来指控对方或为某些领袖要退出(或背叛)希盟的决定护短,接著动作连连,包括吊销土团党五人党籍、马哈迪占领党总部、传言希盟和马哈迪策动新一波的跳槽倒国盟政府。
这一切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发生在公共卫生危机时期,反映出这些政治领袖们有多“关心”疫情和民间疾苦。这场赤裸裸的政权争夺战,政治精英玩议席大风吹的数字游戏,即使有提改革议程似乎只是挂在嘴边,他们真为了人民福祉利益著想吗?
再换政府数点疑虑
接著的问题是,如果希盟政府2.0成功发动政变再换政府,(一)这个新政府有何正当性?当初反对政治青蛙走后门的人现在走前门了吗?这给选民传达了什么讯息?
(二)靠跳槽(且可能涉及利益输送)得来的政权会稳定吗?
(三)谁会是首相?若是马哈迪,已无党籍且不在希盟里的他更弱势了,凭什么拜相、要希盟领导安华退让?他还会遵守过去的承诺传位给安华吗?但若是安华,以马哈迪的个性他会扮演什么角色?马哈迪会愿意屈居其下?安华会不会复制慕尤丁那套用官职和官联公司董事高职来笼络造王者跳槽?
(四)新政权的政策共识会是什么?还会遵守和兑现以前高举的希盟竞选宣言吗?假设换了政府还是如希盟1.0时期裹足不前、国(阵)规希(盟)随,对人民来说,换了有分别吗?
若问题源自跳槽,与其让双方跳来跳去加剧政权的不稳定性,不如解散国会还政于民?但这也不担保选举后,朝野的席次差距可足以避免随后而来的“跳槽风”。倘若联邦政府现在要制定类似槟州的反跳槽法,各党和民间组织的态度又会如何?
其实造成目前政治乱象的“病毒”,或早在第14届大选前已入侵,希盟执政时已出现“口是心非、货不对办”的症状,喜来登政变则是病发的大件事。随后的事态更是对选举民主制度的破坏和嘲弄。喜来登政变是政客、社运意见领袖乃至学者的借镜,重新检验和反思当初希盟招揽土团党到最后推举老马为首相人选的决定或支持该决定的立场。
若说换政府倒纳吉是目的,有者表示这已成功了,信誓旦旦不后悔。他们坚持上届大选必需依赖马哈迪这个“招牌”首相人选才能造就历史性换政府。他们也相信换政府是为了开启制度改革、伸张正义,重建国家社会必经的一步。我们固然应当追求这些最终目的,但我坚持公义的手段达至公平正义的结果(just means lead to just ends)。即使不提手段只论结果,也要反省当初的选择是否真能导向所期望的结果,比如制度改革。
历史确实没有如果。问题是,当初要推翻纳吉政府是否只有一条途径,而且“非马不可”?当时已知非土著选民无论如何都几乎情归希盟,纳吉夫妇的形象极度不讨好,大部分人要投反对票,土著的反对票最后也分散到希盟和伊党。若那时土团党照旧参选,但马哈迪不做首相候选人,只做超级助选人,是否就一定换不成政府呢?
不难理解的马哈迪
马哈迪劣迹斑斑、前科累累,改革诚信备受质疑,加上他对抗纳吉政府有强烈的个人复仇议程和色彩,凡是熟读大马近代政治史和他人撰写的马哈迪传记书籍(比如Barry Wain的Malaysian Maverick),或长期观察其言行的人,要对他作出合理的判断分析并不难。
当时群议社社长林奕慧就撰文形容被推举为希盟首相人选的马哈迪是“计时炸弹”。最后确实他引爆了。难道邀请马哈迪一起参战对抗国阵就必须让他统帅,掌舵改革列车的方向盘?我国政治仍是人治主导,怎能忽略或轻视个人能动性(agency)因素?况且,明知首相权力过于庞大,马哈迪又是做事从不按照牌理出牌、不守原则、控制欲强,甚至堪称“独裁者”的政坛老手。如今事实证明他始终如一,那么改变了的又是谁?
结果,马哈迪掌盘时有按照蓝图方向开去吗?政改不是荒腔走调,就是没有下文。后来希盟也发现请神容易送神难,希盟内部反遭原本的少数控制甚至分裂。因此最后让希盟政府垮台的究竟是谁?
有人曾比喻老马就是打开布城门的木马,里面装的是土团党人包括慕尤丁。执政期间,木马人反客为主,还里应外合,企图两边通吃。希盟最后的困局和布城沦陷,真的是无可预知的结果?我痛心的是,“烈火莫熄”政改运动累积了20年的民意基础,可能随著希盟垮台而溃散,而执政期间政治领袖的“失信”,恐怕未来需费更多功夫和时间重拾人民的信任支持政改。
冒险抄捷径的祸害
当初为希盟阵营摇旗呐喊并支持“马”首是瞻的党团军师和社会意见领袖,是否曾认真地针对“马哈迪因素”作长远局势的系统和策略分析?他们是否承认当初的选择是冒险抄捷径,低估了马哈迪可能带来的破坏,能否仅用一句“判断错误”就可推诿塞责?若硬要论结果,至少也要有个好结果可交代,现在有吗?该不该检讨当初的手段呢?若说这是策略性豪赌,当初有坦诚地设想,并且向大众提及这个可能的负面后果吗?
政局峰回路转,如今政权又落入国盟手中,这是我国民主改革运动的一个借鉴。人民的希望?恐怕不在希望联盟。

刊登于《東方日報》東方文薈版《群議良策》專欄2020年6月3日

東方日報FB po 文留言链接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