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7, 2013

逐渐失去本土色彩的本地中文音乐

巫启贤

我小时候是从听第五台FM (现为爱FM)开始接触和认识本地原创歌曲。 当年的巫启贤是本地乐坛的老大哥,几乎每天早上电台都酷爱播放他的歌曲,尤其是那几首朝气蓬勃的歌曲《在世界放光芒》,《Kopi-O》和《天天有梦》。在成长的青春岁月里,我一直有跟随和关心本地乐坛的发展,陆陆续续认识了更多很优秀很棒的本地歌手或团体,比如:山脚下男孩、另类音乐人、关德辉、邓智彰、年少、Equal、阿牛、张泽、戴佩妮和光良品冠等等。当时的第五台还特设了“我们的排行榜”专门提拔本地歌手和鼓励本地创作。除了《娱协奖》之外,那时的《十大义演》评审推选的年度十大歌星也是本地歌手的最高荣誉。

虽然巫启贤是首位历经心酸路去到台湾海外发展的先驱,真正成功闯出本地红遍全世界中文乐坛的大马歌手,要数光良品冠梁静茹。也因为他们,开拓了后来大马歌手去海外发展的方便之门,也让全世界开始注意到新马一带的潜质歌手。我个人觉得,那是本地乐坛发展的分水岭。大马歌手能在台湾和全世界中文乐坛市场崭露头角分得一杯羹固然是件好事,不过这难免必须付出一些代价。“台湾发展模式”成为了改变本地乐坛生态的主要因素。

首张红遍全球中文乐坛的大马歌手专辑
我们后来有戴佩妮、张栋梁,张智成和曹格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同时也见证了山脚下男孩,另类音乐人和Equal等本地歌手团体的解散。阿牛在台湾初期的歌唱事业还不错,近期已转入电影制作。张泽(现为张觉隆)和邓智彰已从台前转到幕后。如果要从近十年来的本地乐坛发展来作个总结评论,我发现本地原创歌曲的本土色彩逐渐地脱落,以及更加趋向迎合海外市场和听众的口味。这让我欲重新探讨本地音乐的定义--到底我们推崇和鼓励的本地创作,是否在乎音乐上存有本土味道元素,歌词里写着有关大马人的故事,题材和意境?或者我们在乎的是音乐创作人的国籍,无论是任何创作,只要是该佳作出自大马人的手笔,本土性的存在与否就无所谓了?再问,如今本地中文音乐与中港台的主流音乐有何分别

阿牛的首张专辑,深受好评
我常把每个音乐创作人想象成一个作家,只是他们用音符和歌词来记载属于他们的故事,情感和想法。我认为,本地音乐人虽然可以往更多元化和更国际化的方向自由创作,但应该无惧地保留本土特色的音乐元素,同时应该坚持要写自己的故事。我们曾经有过相当社会写实的歌曲如:《茨厂街》(另类音乐人),《踩着三轮车卖菜的老阿伯》和《嘛嘛档》(阿牛);富有本土风情的《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另类音乐人)和《童年颂》(山脚下男孩);提倡环保意识的《吉罗鱼的家》和《萤火虫》(山脚下男孩);述说着本地故事和生活哲理的《爸爸爱妈妈》(山脚下男孩),《阿牛和阿花的故事》(阿牛)和《篮球教练》(张泽);让我非常想家的《唱给故乡听》(阿牛),以及独特的方言歌曲《开田过港爬山岭》(山脚下男孩)和《阿朱小调》(阿牛)。中文歌手也不时与马来歌手合唱双语歌曲,比如邓智彰与马来乐坛天后西蒂诺哈丽莎合唱的《Rindu di antara kita》。而且本地音乐人也相当愿意结合各族同胞的乐器来演绎歌曲以突出本土特色,争取本地听众的共鸣
山脚下男孩

可惜,近年来类似拥有乡土风情和本地题材的中文歌曲已不常见。对于失去的乡音和本地音乐发展的变化,我感到十分惋惜。我仍希望本地音乐人可以抗拒海外市场商业化的诱惑,把我们马来西亚文化特色与生活故事通过音乐记载下来然后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日后那些年的共同音乐记忆。






後記:記得小時候在吧生港口班達馬蘭新村的婆婆家,一旦附近的廟宇有什麽大好日子,一般上都會搭台邀請本地著名的藝人歌手來演出助興。人潮越多,主辦的廟宇面子就越大。在那小地方,我有幸親身看見與感受到本地歌手的演出魅力。比較常見而且比較有印象的是“黃一飛和喵喵組合”(他們在福建人為主的新村可是很受歡迎的哦!),小黑(印裔中文歌手)和童欣(以唱兒歌起家的童星,被繼續栽培成為後來的歌手)。我也有幸見過莫翰(另一個更厲害的印裔中文歌手,他中文的音準讓我汗顏),還有一次是我當時的偶像歌手巫啟賢。

這些情景似乎已不復再,因為時代已改變了,本地中文樂壇生態也變了。現在的本地歌曲已被‘全球化’了,市場導向是向國外發展的。本地歌手更注重的是他們的歌曲是否能迎合中港台三地聽眾的口味,從而能在全球的中文樂壇分一杯羹。所謂‘能去台灣香港大陸發展的歌手才有前途(錢途)’,這可能是目前本地歌手要面對最殘酷的現實。

可是,在光良品冠在台灣綻放光芒之前的本地市場曾經可以‘養活’山腳下男孩、另類音樂人、張澤、年少、Equal、鄧智彰甚至是莫翰和小黑,現在那些富有本土味道,唱著本地故事的原創歌曲去了哪裡?到底是我們本地中文歌聽眾不再像以往那樣支持和認同本地色彩的音樂了,還是我們任由全球市場佔據主宰和擠掉本土特色的歌曲?

p/s:阿牛已經嘗試過在台灣‘推廣’馬來西亞風格風情的歌曲,並不算很成功。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該保留自己本土音樂的特色。


山脚下男孩-童年颂

另類音樂人-茨廠街 (MV on youtube)

阿牛-阿牛和阿花的故事

阿牛-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 (翻唱另類音樂人的歌)

張澤 - 因為我藍 (最有性格的一首本地創作)

Equal - 呼喊天與地 (最震撼人心的本地中文搖滾歌曲)
如果給他們機會,以他們的才華,說不定已成為類似“五月天”本地的中文搖滾天團了!
可惜本地市場容不下他們

山腳下男孩 - 月亮圓 
(我們新馬一帶中秋節的指定代表歌曲,可惜海外中港台的華人並沒有聽過)


山腳下男孩- 開田過港爬山嶺 (MV on youtube)
(馬來西亞潮州語方言歌)

山腳下男孩-吉羅魚的家 (Song text MV on youtube)
(得獎的環保歌曲,喚醒大家關注要絕跡的吉羅魚)

阿牛-純文藝的戀愛 (MV on youtube)
(因為《初戀紅豆冰》那部電影,這首翻唱自關德輝的作品再次紅了起來)

Siti Nurhaliza 和 鄧智彰 - Rindu di antara Kita
(馬來語與中文的雙語合唱歌曲。當時的Siti才剛出道,還不是天后,早已嘗試唱中文歌了)

黃一飛 - 一百萬
(非常逗趣的本地福建語歌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