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9, 2020

新冠肺炎病患污名化現象

昨天我出現在兩個華語新聞的節目頻道,那麼巧之前預錄的採訪片段不約而同在同一天播出。在這裡,我也感謝八度空間新聞製作小組的採訪,我認為這是一個常被忽略但卻相當重要的個人隱私、醫護操守和倫理問題。
這個採訪問及關於新冠肺炎病患的污名化現象。以下是我準備作答的一些筆記。


***
1)什麼是病患污名化(stigma)?
答:污名化發生當一些人把風險與一些特定的人,群組或地方牽扯進來,而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些所謂的風險比一般人或情況更大。污名化就表示歧視或排斥某些人基於一些特征,比如被確診,懷疑或傳聞被感染。
2)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答:因对疾病传染无知或一知半解,从而产生对未知的风险和威胁感到恐惧害怕,为求自保(和以为可以帮别人)而非理性地把一切相关人物或群体甚至是地方归纳等同起来成为一种威胁,进而排斥远离。
3)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您觀察到病患污名化/病患歧視的現象嗎?
答:
(舉例)...儘管大城堡清真寺伊斯蘭傳教士萬人大集會的傳染群,佔國內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的60%,但諾希山 促請民眾切勿因此而怪罪、歧視或羞辱有關參與者,不要污名化他們。
https://www.guangming.com.my/node/533079/terms
--》 種族和宗教偏見和衝突
4)針對這次疫情,是否可以舉例,民眾有什麼行動/言論,可能已經構成病患污名化/歧視嗎?
我国首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家属的身分很快地被网民“人肉搜索”,网络上迅速流传他和亲友的各种照片。
士姑来国光二小一名学生家长确诊患上新冠肺炎,两名孩子没被感染,但不少家长已在网上“人肉搜索”该名家长孩子就读的学校,消息传开后,许多家长选择不让孩子到校上课。
希山韩丹打破缄默发表声明,细说本身被检测为第26名确诊病例的情况。---> 有关他的身份,早已被曝光。由于流传很多负面且不实的指控传闻,导致他不得不出来澄清
社媒开始广传从意大利回来,出现疑似新冠肺炎症状的民众曾到访蒲种数个地点后,造成当地居民对被点名的美食中心却步,导致该美食中心今早的食客量大跌至少50%,严重影响小贩的生计。
--》最后证实是假消息,但伤害已造成、印象已坏了,民众恐慌,最后还出动雪州行政议员也是道地的州议员黄思汉亲自上访该美食中心用餐辟谣。
太平一名91歲新冠肺炎確診華裔患者昨早病逝,家屬還來不及撫傷,網民便人肉搜索家屬及親屬照片,死者全家福甚至被公開在社交媒體,令家屬因謠言受到二度傷害。
社媒也流傳,促請民眾暫時別到太平數間私人診所;雖然死者到過這些診所求醫,但診所早在16天前就已消毒,醫護人員也自行隔離,更重要是有關診所已恢復運作。
4) 病患污名化/歧視,會產生什麼後果?對防疫工作有什麼影響?
答:
加剧民众的恐惧不安和确诊歧视的恶性循环。
确诊病患和家人的身心受到压力。
讳疾忌医,选择隐瞒真相(旅游史和接触过的人),造成更多人无端被感染,增加感染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有位孕妇由于害怕被歧视,而在待产甚至分娩期间隐瞒曾接触一位大城堡宗教大集会的出席者(确诊者),生产后才出现症状最后被证实确诊新冠肺炎,导致该私人医院要关掉消毒两天,照顾她的医护人员被迫要自我隔离。
5)病患污名化/歧視,個人和政府可以怎麼做呢?
答:政府需要確保病患的身份隱私被保護,不允許透露隱私個人資料(特别是如果如此的做法不能幫助防疫工作)。他們到過的地點,只要政府確保場地已消毒就好,無需公告該資訊,免得受到污名化。
民眾只要遵循卫生部的個人衛生指示和勸告,無需過度害怕,保持冷靜,不要參與類似的“人肉搜索”不要亂分享社媒的訊息免得成為污名化幫兇。

從新冠肺炎看公共政策(NTV7華語新聞採訪)


感謝NTV7華語新聞的採訪!節目昨晚播出了,大家看一看製作人的專業採訪、剪輯和呈現。


為此採訪,我準備了文字檔回答問題,尤其是無法在短促的節目裡播出的內容。這些問題都是4月18日,我與群議社同仁通過講座嘗試回答的問題。場合不同了,新聞要播報,我就盡量精簡作答。且看以下:

1)哪些群体受此次的疫情大战和行管令影响最大?
答:这次受行管令影响最大的是贫困家庭和低收入阶层,尤其是那些自雇或日薪人士,难民或移工。行管令让他们失去了收入,三餐温饱直接成了最现实的生存问题。目前行管令已实施超过一个月,一个月的基本家庭开销要多少钱?到底这些家庭有足够的储蓄能撑过这些日子吗?还有多两个星期还需要挨过啊!2017年就曾有调查得出四分之三的大马人不能立刻拿出一千令吉来应急,如果今天的情况还是一样,在沒有收入的前提之下,到底福利局需要援助多少人才足够?
行管令要求所有人都待在家里,但低收入家庭、移工们很多时候居住的环境本来就很拥挤,除了受困身心不舒服,其实这也大大地提高了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毕竟要求他们在家里拥有足够的人与人之间社交距离是个奢侈。除此之外,不少非政府组织机构也接获比一般日子更多的家暴投报。
行管令还影响行动不太方便者购得日常必需品,毕竟行动限制更多了。疾病高风险群也受影响,他们需要医疗服务,如果他们失去收入,怎样应付得来可能高昂的医药费?

2) 政府和民间要怎样处理人道社会关怀课题?
答:政府其实有意识到人道危机。这场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爆发的灾难,涉及的问题不止是公共卫生,还包括社会经济民生问题。政府祭出行动管制令这个紧急措施,出动国家安全理事会MKN,以及国家灾难管理机构NADMA,首相也已宣布救灾振兴经济配套来安抚人民,涵盖相当广泛。到了社区层次,就是道地的福利局配合草根非政府组织和国州议员合力分发必需品给符合资格和急需援助的人士。也有自愿工作者和福利组织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比如街头厨房Dapur Jalanan免费分发熟食给需要的人包括街友。政府也为这些流浪汉提供场地住宿。
民间方面,出现了Kitajagakita运动,他们一般从社媒号召和协调福利工作,帮助那些向他们发出各种求助讯号的人,包括为医疗前线工作者制造个人防护配备。

3) 从民主人权的角度,行动管制令可被接受吗?
答:首先,人权受法律保障、并透过民主机制来彰显,主要的考量是减少压迫、伤害其他权益的做法。在行管令下,社会上许多原有的秩序已受影响,实际上这些与人权相关,比如工作权、人身安全、自由等。话说如此,行动管制令未必不可行,但政府一定要有迫切需要和正当理由推出这措施,必须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减少社会问题的冲击、争取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与配合。如此一来,面对疫情以及行管令后即将来临的经济萧条,各方已做好准备创造更好的条件去克服问题。
维护人权不止是体制保障的范畴,它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包括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可惜,现在我国社会普遍上存有对移工、难民结构性歧视,让这些目前无法工作没有储蓄的群体直接陷入生活劣势和困境,维持个人与居住环境的卫生也相当困难。近来由于新加坡移工群体出现了大量病毒感染病例,国人感到更恐慌害怕,在人道危机灾难关头加剧了这个歧视,实在不应该。

4)进入行动管制令已经来到第六个星期了, 每日的新确诊病例从100多宗到近几天2位数的数字,从数字上而言,行管令是否有成效?
答:行管令对控制疫情肯定有效。前面三周主要是防范社区传染泛滥、确诊病例指数性上升,类似意大利及多个欧美国家早期疫情恶化的灾难现象。这个并没有发生在我国,我国的单日最高新增病例数目是3月26日的235。今天已接近第六周的尾声,近来每日以双位数病例增长,其实应该在预料之中。但实际上新增病例数目并还没达到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地步让政府解除行管令,政府更担心的是趁开斋节回乡流动的人潮。我个人认为,新增的病例数字必须反映出一个卫生部可防疫掌控的局面,包括能追踪病例、检测、隔离和治疗病患,同时加强边检防疫阻止新病例的引入。这样才能让政府安心解除禁令。

5) 但现在有说法“我国的测试量不够多,加上是针对性的测试”,会否担心"单位数"确诊人数只是表象?
答:首先,自从大城堡大集会群聚的崛起,我们已很久没看到‘单位数’的确诊新增病例。目前我国每日检测的数目大约1万个,每天可鉴定平均4千人的病例诊断结果。如果检测的群体对象是在热点区的高风险群聚或群体(如确诊者的近距离接触者),每日检测4千人后还出现仅仅单位数确诊人数,统计学上应该就相当能确定我国的社区传染的疫情已相对缓和、受控制了。
再加上,卫生部已确定将从韩国引进大量的筛检试剂,估计这将能大大地提高效率、帮助政府监控社区传染的现象。
还有,没有什么检测资源是无限的,即使在韩国这么一个高度被赞扬的抗疫国家,疫情已发展了超过三个月了,目前检测的人数才不过人口的1.1%而已!既然物资和人力资源有限,政府必须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发现最有可能的病例所在。在抗疫和防疫的紧张时刻,行动的时间点和速度是阻拦疾病迅速扩散的关键。

6) 疫情冲击的,除了公共医疗,是否有其他社会、经济、人文方面的,政策上有欠缺考量?
答:有人拿国外的例子比较,非议政府在所谓的救灾振兴经济配套‘药剂’不够强、资金注入不充足,难以避免今年国内经济萧条大裁员。这样的批评没错,但政府或许也有自己的财政局限,雇主们和社会各方应有共同的社会责任一起承担负面的社会经济冲击。
政府在灾难风险沟通方面信息和资讯释放不足,这不是一个卫生总监可以一夫当关、扮演和担当的角色,毕竟行管令涉及广泛。政府的先天性沟通和协调不良,导致在地的人道援助配合出现问题,弱势群体发出救助讯号层出不穷,幸好民间发挥#kitajagakita的精神,包括给难民移工的协助。

7) 您认为国盟政府在处理这次的“公共卫生”危机的表现如何?
答:国盟政府的内阁成员并未出面太多,很多脸孔大众还相当陌生。就目前来说,一旦有宣传,很多都是相当负面的,如卫生部长的‘温水论’、‘15州500国’给人笑话;家庭妇女社会发展部的‘小叮当’学猫叫也给人挖苦。相信除了首相慕尤丁累积到更高的民望之外,国盟政府的表现不怎么让人看到。这次的公共卫生防疫抗疫行动,反而可看到卫生局总监诺希山领衔的公务员技术官僚表现亮眼,翻转普遍上公众对公务员的‘无能、欠效率’的刻板印象。

8)政府昨晚宣布将逐步放宽禁令,您认为恰不恰当?
答:根据卫生部的最新定义,4月24日时疫情绿区已有66个县市,不少州属特别是北马州属已有超过一个星期没有新增病例,照理来说政府应该可以按照当地的疫情适当地宽松禁令,但主要的防疫措施必须还健在比如管制跨州人流、避免大集会或人潮拥挤、工作单位要遵循最新的公共卫生指南等。既使是行管令结束后,国人不可能回到过去生活的方式,必需要适应“新常态”。

9) 行管令结束后,疫情会不会 U 转?
答:卫生部的盘算应该是希望行管令期间绝大部分的社区病毒传染已断链了,一旦解除禁令后,他们应该有信心应付国内的残余极少数患者,更要担心的是外来引进的新病例。
根据多篇科研论文的推测,除非疫苗和抗病医药可在短期内研发成功并大量生产面世,不然疫情相当可能会延续至少两年,间中有可能会出现几波的新疫情传染高峰。所以,你问我疫情会不会重现高峰或更高峰时,我不能排除这可能性。但政府和各方可以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应付这个可能性的到来,并趁带病者还未把病传开前就把病种灭掉,只要不疏忽,这并非不可能。
台湾和韩国便是这些公共卫生防疫策略和执行的佼佼者,其中措施包括:社交距离与公共卫生措施、大量检测、严密边检、积极追踪病例、隔离、医治病患。只要这些措施方面都做好,我国的疫情是可以在没行管令之下也可受控制的。

Tuesday, April 14, 2020

行動管制令有用嗎? - 新國8TV《焦點》節目採訪

感謝貴人的推薦,有幸首次接受新加坡媒體的訪問。
記得再更早之前兩位記者突破重重難關來到我家社區來採訪我。那是個風雨交加的下午,我們最後選擇在唯一有開門的社區便利店得到老闆的允許坐下來開始採訪錄影。
這個時事分析評論的節目兩天前已播出,我談的是行動管制法令是否有效控制我國的疫情。

影片的鏈接如下:https://www.8world.com/vodcasts/episode/full/focus-covid-19-malaysia-movement-control-order-extend-1083976

亮相台灣三立新聞台節目!

當時在“無政府”狀態下,大馬疫情惡化之前接受台灣三立新聞台的訪問,談論大馬肥胖公衛課題,以及糖稅的影響。
我與記者談了靠近一個小時,當然最後播出的訪談片段不多,只有幾句而已(其他訪談者也差不多這樣啦)。節目節奏很快,敘述故事有他們自己的一套邏輯。

節目最後在4月12日播出:



Malaysia is NOT going the path of Italy

Yesterday (24 March) a journalist asked me the questions below:
1) Some compared the severity of COVID-19 outbreak with Italy,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2) What lessons can Malaysia learn from the Italy situation?
A week ago or so, I also saw some people sharing an infographic showing that Malaysia could be stepping towards Italy. So I did some analysis , to show you why this is (so far) not the case. See my analysis below:
***
On 21st February, Italy has 20 cases confirmed (17 new cases), that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llapse. I treat that fateful day as their case D1.
On 1st March (D10), finally the Italian Council of Ministers came out with nationwide measures to contain the outbreak. Italy was assigned into three areas according to level of security: 1) Red Zone: the whole population is in quarantine (lockdown); 2) Yellow Zone: ‘social distancing’ (social and sports events suspended, schools and many public places shut down); 3) The rest: safety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public places. That day Italy had 1694 accumulative cases, 34 deaths. That was the picture just 10 days after.
Malaysia’s second wave came about on 27th February. That day had 2 new cases after 11 days of absence of positive detection, brought to accumulative 24 cases. 10 days later, on 7th March, the accumulative cases were 93, nothing as serious as Italy. In fact, 27 days later, the total case number is 1624, still lower than the figure in Italy on the D10.
Malaysia’s outbreak situation got worsen on 15th March (D18), from that day onwards the new cases coming in per day are reported in 3 digits (so far). But our government decisively and quickly declared on 16th March (D19) that 2 days later, 18th March (D21), Malaysia will have a nationwide Movement Control Order (MCO) imposed. The total case number was 790 when going into the first day of MCO.
In fact, the first day when the Health Department Director General (DG) Noor Hisham mentioned about the Tabligh event at Sri Petaling was 11th March (which this cluster so far forms the largest, currently 986 patients). One week later, the government already took action to impose the MCO, that should be seen or considered as prudence. It is most probably because the Ministry of Health had already been notified knowing that the Tagbligh cluster COVID-19 positive persons had returned home and probably brought back the virus to their own communities in each and every state.
But for Italy, the new cases after the tough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1st March, at first the increase rate was in a couple of hundreds, one week later (8th March) the increase was in 4 digits daily, until today. In Malaysia, after a week the nation under MCO, the highest peak was on D6 (212 new cases). Thus after one week of certain degree of lockdown/movement restriction, the total cases in Italy grew 3.5x but in Malaysia only 2.1x. (Referring to the figure graphics) So, when Malaysia is compared with Italy, there is still a very big gap, whether in terms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speed or number of cases (in fact, the whole dynamic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This shows that Malaysian health authorities are actually doing superior job at containing the disease spread (although it is not without challenges, requiring full cooperation from the residents).
The out-of-control situation in Italy, I am afraid that it is a case study that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are now looking into, because there are many lessons to be learned. I once read an article said, a country’s disease control measure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s well as history and heritage of the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whole country. Probably some notice, before the disease transmission has lost control, wearing a face mask in the western world in public was not an encouraged behaviour, instead the person would be discriminated.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has their own mindset and logic, eg. those who are sick should stay home and not coming out (wearing a mask), healthy persons do not need to wear one. We should know the fact that the western world in general enjoy their personal liberty, do not like or resist the top-down authoritarian approach in limiting their freedom. It is a difficult issue, how the government and authority should devise a sensible policy and 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trying to communicate and persuade the people about the cause.
Another lesson to be learned, is that when Italy first enforced the lockdown order, there were still many did not obey, eg. going out to park playing with kids as usual. The public awareness about disease prevention is low, the government has to reflect and review if their own communication and action strategies are ineffective? At least Italian language in Italy is more prevalent and widely understood, Malaysia has multiple ethnics as well as a large size of migrant population from diverse nationalities, if Malaysia only uses the national language Malay, communication might not be effective enough in disseminating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the ground.
Ministries and departments have to coordinate their efforts, reach consensus, be cooperative and streamline their actions and commands, then only the public would not be confused, (consequently ) panic and fearful. This COVID-19 outbreak is not just public health issue but involves management of a host of other-related issues concerning socioeconomics, culture and religion sensitivity, politics, etc.
My special concerns are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such as low-income families and refugees during this period. Without income for 2 weeks, how are they going to ensure their whole family has enough food and basic supplies? This is a huge social challenge.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at this crucial time, should show solidarity towards those who need help more than others, we should do our bits to reach out and help these people.

我們不會走向義大利

昨天(3月24日) 有记者向我抛出以下的问题:
1)不少人将马来西亚的疫情跟意大利相比,您觉得两个国家的疫情状况有什么异同?
2)意大利的情况,有什么是马来西亚可以借鉴的?
其实大概一周前,我就看到有人分享一个图表说明马来西亚有征兆可能步向意大利的疫情。我作了一些分析,告诉你们为何这很可能不是真的(至少至今没有这个迹象)。且看我的以下分析:
***
2月21日,意大利有20宗病例(17新病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一天,我暂列为D1。
到了3月1日(D10),该国内阁颁布了禁令设有全面封城的红色警戒区、限制行动的黄色区。当时意大利有1694病例,死亡人数是34人。那是短短10天后的局面。
马来西亚的第二波是在2月27日,当时有24宗病例。10天后,即是3月7日,累积病例数目是93人,并不如意大利严重。27天后,马来西亚目前的病例数字是1624,仍低于当时10天后的意大利。
马来西亚疫情恶化是在3月15日(D18),从那天起每天以3位数的新病例增长。可是我国政府迅速地在3月16日(D19)就宣布要在两天后,即是18号(D21),执行长达两周的行动管制令。行动管制的第一天,我国的病例数目是790宗。
既使是有关那场宗教大集会的病例,我国卫生局总监在文告里首次在3月11日提及,一个星期后就实施该行动管制令,算是未雨绸缪。毕竟卫生部已知该群聚的患者已传遍全国各州社区。
意大利3月1日后的每天新病例一开始是以数百增长,一个星期后3月8日是以四位数增长,直到现在。我国的行动管制令后的一个星期,目前最高的新病例高峰是在D6,共有212新增病例。所以,实施了封城/行动管制一周后,在意大利总病例数目增长了3.5倍,在大马只涨了2.1倍。(请参考图表)若拿马来西亚的疫情控制跟意大利比较,其实仍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传染速度或数目。这反映出大马的卫生局在控制疫情和阻止病毒散播方面,已做得相当尽力,效果彰显。尽管大挑战仍在,需要所有居民的全面配合。
意大利的失控状况,恐怕是全球各国要研究的对象,因为里面有很多可学习可取的负面教材。我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国家的疫情控制处理,跟当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传承有关系。要知道,在疫情还未到失控之前,在欧美公开场合戴上口罩是会被歧视而不是一个被鼓励的行为。他们有他们的逻辑啦(生病的人不要出来,健康的人其实不用佩戴)。欧美是个高度享受个人自由,不喜欢或抗拒国家高压手段限制自由,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政策要怎样拿捏和宣导说服人民?
另一个借鉴是,意大利一开始实施封城禁令的时候,依然有不少人不懂得遵守、照样去出去公园陪孩子玩等等。大众的防疫意识低落,政府是否要思考自己的资讯传达是否有效?意大利至少语言方面比较统一,而马来西亚有多个种族还有庞大的移工群体,如果只用国文马来文恐怕效果不高无法有效传达讯息。
政府在各部门协调方面和指挥要有共识、统一行动、互相配合,才能让公众免于陷入混乱和恐慌。这个疫情不止是公共卫生问题,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问题。我特别关注的是低收入群体和难民在这段期间,在断粮没收入的情况下,他们为了全家的三餐温饱和基本日常必需品,挑战很大。政府还有民间团体,在这个关键时刻,应该展现守望相助的精神协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们应该尽心尽力。

Yes to MCO extension part 2

I was quoted by The Star yesterday. Yes, we should extend but also improve our MCO measures. If some areas are deem fit to be relaxed the MCO, it has to be carried out diligently (and practically) with much of the social distancing measures still in place.
//The movement control order (MCO) should be extended for at least another two weeks or until new daily cases drop below 50, say health experts.
Third World Network senior researcher Dr Lim Chee Han said although the MCO had helped and the number of cases had not grown exponentially, he had not seen improvement.
“The number of new cases has not gone down and the infection is still occurring in too many districts, even in the third week of the MCO.//

The news link is here


抗疫、理发和行管令

這篇文章我嘗試改變我的寫作風格,希望變得有趣一點。
確實有些部長很抵死,應該給我諷刺一番。

***

大家待在家迄今已有26天了,还健康安好?想念亲戚朋友同事,向往过去的生活习惯和节奏?或者想像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对于没做饭习惯的人,第一周烹饪很新鲜好玩不亦乐乎,煮了就拍照上载去社交媒体公告天下。但要他们连续煮上一个月看看?

卫生部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各非政府组织也有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热线,据说接到的电话数量和处理的个案都比平时多出了好几倍。所谓duduk dirumah的指令,知易行难。有些人埋怨连独自在社区花园外围跑步的自由都没有,这样下去身心恐怕都不健康。难怪政府说路上的车子近期变多了(被逮捕的人士亦增加),我想这个国家的人民很多都习惯了自由,很难duduk diam diam,想要lari透透气。

且慢著。周五,首相慕尤丁就通过电视直播宣布了需要继续执行行动管制令,并延长期限多两周至428日。好不容易捱到了第四周好像看到了尽头曙光,顿时又陷入痛苦黑暗。同天晚上,国际贸工部高级部长阿兹敏宣布松绑一些经济领域,允许符合条件的部分公司营业和人民回去工作岗位。最近Vase.ai网上民调显示,我国有77%的上班一族对在家办公感到挑战更大。预料一小部分的员工可先开工,对那些还呆坐在家的人其实也添加了一些新理由溜出去:那些不会或懒惰洗衣的人有了解决方案,连头发长都可成新借口绕过警察的路障查问;那些不幸家里突然发生状况没热水洗澡,或马桶坏了,可以找五金”DIY解决问题;至于那天在电视节目看到卫生部长表演喝温水抗疫而跌破眼镜的人,很快又可回去熟悉的眼镜店订购。

政策自相矛盾

以上的想法可能代表了一些个人的需要,但政府不能漠视这些有形或无形、真正或刻意的需求。先不问公众为何不害怕新冠肺炎肆虐仍坚持要出去拜访亲友(甚至开酒会)违抗行管令,政府要人民绝对遵从指令超过一个月确实有难度。可是政府的抗疫卫生政策要人民再坚持多呆在家里,贸工政策却允许更多人出来增加接触的机会,这不是自相矛盾?

纯粹在五金店购物若可被允许就算了,那么理发和配对眼镜服务难免会有人与人近距离(少于一公尺)的接触,这样好吗?特别是在红色警戒疫区,大多是人口较密集的城市地区,人多接触多,政府无差别宽松允许这些服务业提早开工,恐怕制造了病毒传染的好机会,或破坏卫生部在这些重点疫区的抗疫努力。要知道,红色重疫区的累积病例已达四分之三的总病例,每日新增的病例近80%来自这里。

有人问我,从抗疫和公共卫生的角度,有需要延长两周行管令吗?我认为有其必要,而且还需要改进。首相慕尤丁在325日的电视直播称赞有95%人民遵守行管令,我不知道这数据如何得来和查证,但卫生总监诺希山在331日就表示,从国外回来被指示居家隔离14天的人民有1520%没遵从行管令而往外跑。从行管令开始,一共有6048人已违规,单单是45日那天就有554人被警方逮捕。

延长行管的道理

首两周行管期间,卫生部的目标是控制及避免新病例指数性飙升,行管令确实起了作用:我国的疫情走势并没去走向意大利或西班牙,每日的新病例增长平稳控制在一百至两百多宗之间。新冠肺炎病毒的易传染周期大约是5天,下达行管令是为了打断病毒传染链,揪出和清除社区传染病源。

其中的逻辑应是这样:首周给早前已受感染者出现症状、然后寻求检测和治疗。若被确诊,所有家庭成员则会被卫生部一网打尽检测;第二周,那些被无症状患者传染的家人就会开始出现症状而寻求检测诊断。所以,照理来说若大家跟著部长建议乖乖留在家里学猫叫晾衣服、玩抖音,第三周每日疫情报告的新病例数字就会显著地走低。
可惜事与愿违,第三周疫情非但没好转,增长的病例还比前一周多了大约十分之一。这些新增病例到底从何感染得来?

现在进入了第四周,终于我们看到了转捩点:新病例数字持续走低往双位数前进、康复的病患比新进的确诊人数多、需要重病加护房(ICU)和呼吸机的人数也逐渐减少中,似乎我们已过了这一波感染的高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旦政府在第四周结束后就如期解除行管令,纵使人民只恢复行管令前的一半的社交活动,这些日常的人与人接触数量比现在待在家里加倍太多了。尽管第四周已渐入佳境,但由于社区里很可能仍存有无症状感染病例,这些都是星星之火,如果不慎防,担心很快就可能如大城堡宗教集会群聚般失控地传开了,到时候我们四周的抗疫努力就付诸东流。

要知道,截至49日,全国受感染的119县市仅有27.7%(或33个县市)过去5天没有新增病例。25个红色重疫区当中,仅有1个清清白白。315日之前,卫生部处理的每日新增病例不超过41宗,410日距离原本的行管令结束仅有4天但新增病例仍是三位数(118)。卫生部基本上没有条件也没有选择,必须劝告国家安全理事会再延长行管令期限。

我想,若大家还不再乖乖坐在家里等病毒传染链被打断,一来就是要等病毒找上你,不然应该就是太期待看著首相叔叔每隔时日在电视前面用昵称叫唤你名,向你传达最新决策。


刊登于《東方日報》東方文薈版《群議良策》專欄2020年4月12日

東方日報FB po 文留言链接在此

行動管制令延長多兩周,ok嗎?-《名師早點》AiFM

昨天我在AiFM《名師早點》節目的點評如下,也算是我週日的東方《群議良策》專欄文章的重點摘要,和資訊更新。(注:昨天國防部長宣佈政府已U-轉,現階段暫時不允許理髮店和眼鏡店復業。這是一個好的U-轉)
***
名师早点,多知一点,我是志翰,群议社社员及政策研究员。

在上周五首相慕尤丁宣布行动管制令再延长两周至4月28号。首先,我想问候大家,你们还健康安好吗?27天了还待在家,还有漫长的15天才能被‘解放’。你们想念亲友同事或男女朋友,我明白。谁不要自由?
但是你问我,需不需要延长多两周,以目前的疫情局势发展来看,首相接受了卫生部的劝告是完全正确。
昨天和前天的新增病例有多少起?153和184起。这些数目跟前面三周的每日增长幅度同属一个范围,意味着没有显著地改进。确实前面两个星期我国的确诊人数的增幅没有走向意大利或美国,这可归功于卫生部努力追踪病患和亲密接触者,检测、隔离和医治他们。同时无可否认,若不是行管令,恐怕大马早已失控、沦陷了。
问题是,现在已接近第四周的尾声了,为何还有那么多病例?第一周是让已受感染的病患出现症状,然后卫生部检测顺便把他的家人一网打尽,隔离起来;第二周应该就是让那些被无症状带病者感染的家人出现症状,然后被检测出来;第三周呢?如果前面有什么拖延比如检测结果速度慢或某患者的感染潜伏期长,就在这一周发生。第四周我就开始不懂了。
全国总警长阿都哈密昨天就表示,至今有7000人因不遵守行管令而被捕。卫生总监在两个星期前还作出惊人的透露,发现有15到20%被要求自我隔离的人民没遵守行管令往外跑。难怪近来很多人都说大家坐不住了,因为看到在路上的车辆有所增加。
让我来说明目前局势的严重度。这个SARS-CoV-2病毒的感染周期大约是5天,我就拿5天来看全国119个被病毒感染的县市过去5天的记录,多少个可保持零病例?
根据4月11日的卫生部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三分一的县市5天内找不到新病例。红色警戒重疫区有26个,没有一个幸免,病例‘安静’不下来。要知道这26个重疫区已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三的确诊总数,同时超过80%的新病例都发生在这些县市地区,目前平均5天每区就增加23个新病例。这说明了我国各地的社区感染的风险和威胁还在,万万不可在明天就松绑。
至于国际贸工部提出的宽松部分行业的政策,我认为这与卫生部和首相要求大家继续呆在家里,是起冲突和自相矛盾的。前者的政策肯定鼓舞更多人因为新的“需要”而溜出去,连头发长都可以成为新借口,那么我们要能怎样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呢?
所以你问我,到了月底政府还会不会再延长行管令呢?这就要看大家的共同表现留在家里,减少接触,切断病毒传染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