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8, 2022

回顾FundMyHome计划:失败是预料中之事

 “产业众筹平台”概念先驱者FundMyHome的产业P2P融资计划在2018年11月正式推展开跑,当时还获得时任的首相马哈迪和财长林冠英高调推介撑腰。

摘录马哈迪那时的话:“该计划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还有他与冠英双双夸下海口:“只要希盟继续执政,未来10年的供屋量将达到100万间(可负担房屋)。” 报导还记载马哈迪的戏言:“若计划失败,不会要求童贵旺(TheEdge媒体集团拥有人和FundMyHome发起人)排队枪毙,但会将之流放”。

回顾过去大约3年半,事过境迁,FundMyHome计划事到如今应可被视为“不太成功”,而马哈迪和林冠英已不在其位,童贵旺也应该没有被流放。假设希盟能继续执政,相信FundMyHome几乎肯定也不能催化那100万间可负担房屋的供应。

首购族问题未必在于银行

首先,要了解“产业众筹平台”的基本概念。这是一个让首购族以另类的融资方式来购买他们的房屋,意味著这不是传统的银行房贷。根据过去发展商和房产买家的回馈,高百分比的银行房贷申请失败是房产交易的障碍(2021年银行仅批准34.9%的房贷申请)。

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很多首购族仍难负担房产价值至少10%的首期付款,导致不能提早圆梦拥房。这让很多发展商懊恼,因为“可负担”房屋大量滞销(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53.3%滞销单位属于50万令吉以下的价位),而联邦和多州政府的政策却又大力推动(甚至有时强制)发展商建造更多“可负担”价位房屋。

正因如此,有商家认为问题出在银行,所以绕道以“产业众筹平台”的方式协助首购族圆梦。FundMyHome最初的概念就是只要符合条件的首购族可以拿出20%的首期付款(注意,是20%哦!),其他的“投资者”就可能会融资其他的80%,让首购族可以拥房至少5年不用定期每月付房贷。5年后,买方就要决定是否以现时的屋价再融资和买断剩下来的价值来继续坐拥该产业,或转售手上的持有部分价值。

表明上看起来没问题?当时群议社文告就详细地分析了各种情况,得到的结论是FundMyHome是个大坏消息,非常不利于首购族,劝请有意者绝对要三思。这里就不再赘述原因,请读者参考该文告。

FundMyHome计划或还存在,只是网站最后更新已是2020的事了。网站里也宣布融资了1000万令吉的房产,若以每间平均值25万令吉来计算,那么FundMyHome只不过帮了50个首购族融资。若有注意,可发现该计划融资模式设计已有本质上的改变,再次印证了群议社与其他人早前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大马证券委员会作为所有模式的“产业众筹平台”的监管机构,迟至2019年5月才公布监管框架和指南。这指南里的条件相当宽松,主要阐明房屋买方的参与资格和房产列在平台的条件,对于融资模式以及投资者投资票据的次交易方面相对开放。

投资者的不平等权力和利益

进一步分析,为何FundMyHome不成功?产业众筹平台这概念还可行吗?我认为,产业众筹平台催生的目的其实本末倒置,因为问题未必在银行,而是“可负担”房屋房价其实并不可真正负担。

要知道银行拒绝某些房贷的申请,通常基于本身部门的风险评估机制。毕竟银行是营利机构,房贷坏账在经济不景气时对银行本身的现金运转冲击更大。难道产业众筹平台操作者会不知道一些房屋买方的财务风险吗?投资者也肯定朝著盈利而来,这绝对不是慈善或天使投资者。

因此若把风险计算在里面,风险越大当然投资者要求的回筹会更多。平台设计者肯定也知道,所以当初FundMyHome的设计是5年内房产升值的数额80%归投资者,若贬值则动用买家的20%首期付款来抵押,尽量把亏损风险降到最低。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他们评估那些参与的房产会在5年内升值,他们会青睐产业众筹平台(或变相鼓舞他们去炒热那些房产)。一旦遇上经济萧条,房产业受冲击、房产不可能升值,那么金钱就不会滚动了。正好2020年开始全球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灾难,房产业叫苦连天。即使发展商想要通过这平台来帮忙销售单位(尤其是滞销单位),那时也没有投资者会要参与。这解释了为何产业众筹平台从2020年就开始沉寂。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对房屋首购族来说,FundMyHome计划其实根本没有协助他们圆梦,只是把他们的融资问题延后5年,也要认清现实任何房产升值,买方也得付出代价和牺牲出让。

总的来说,产业众筹平台或许是个暂时绕道银行房贷的捷径,但绝对不是一个更好的协助房屋首购族的方式。由于产业众筹平台设计的逻辑倾向投资者利益,难以想像有任何的模式可让首购族和投资者能平等双赢。若首购族权衡和比较了银行房贷和租屋的选项后,是否还有意要参与此平台?

政客的话:“这计划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千万不要相信。希盟政府的政策有问题,当今政府应该划清界限,拒绝萧规曹随,不要再跟随地产发展商和投资者的逻辑。政府应该正视房产价值如今已通膨至不可负担的地步,而人民的收入增长呆滞无法跟上房价。

刊登于《東方日報》《群議良策》專欄2022年4月27日 

東方臉書鏈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