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友人詩承深度訪問及專業的專題撰寫。
// 林志翰:采绩效制
按各区疫情收放管控
感染生物学家林志翰博士认为,如果政府要在平衡经济和公共卫生上避免不必要损失,就需回到以数据论证为导向的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政府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需要,落实不同严格程度的MCO。
他说,即使要采用全面封城的措施,也可能局限于某些出现严重感染群爆发地区,而且他也希望,若政府不再延长MCO,卫生部在松绑限制方面,要小心斟酌。
他点出一旦疫情不受控制,即使没有外在的限制如MCO,经济也必定会遭受冲击和损失。
“这个逻辑很简单:相当大层面的经济活动需要劳动力来操作,一旦有更多劳工生病或必须被隔离而缺席,或因有员工确诊,商店或企业必须停止营业,这些(经济成本)成本可能不少于目前MCO 2.0限制下的规定。”
过早松绑前功尽弃
他以政府在去年12月初过早解除跨州跨县禁令和外出人数限制为例提醒说,过早的经济和行动松绑,会导致前功尽弃,并演变成今天疫情失控的局面。
“所以,替代方案必须回到传染疾病学的原理,是否真正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染?
“所谓要平衡经济的考量,前提必须建立在疫情受到控制的基础上,这算是反映某个程度的‘绩效’制;比如说经济松绑是因为疫情已明显受到控制,反之收紧MCO是因为疫情恶化。
...卫生部最近采用具争议性的通令,就是仅检测出现症状的近距离接触者,以及感染群的样本检测数量也被减少。
有些人担心这个做法会为社区带来不良影响,也有人认为少检测等于确诊病例减少,是否能让人民安心。
但林志翰却持不同看法。他说,卫生部的最新通令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特别是在我国公共医疗体系目前正承受巨大压力之际。
“要了解目前我国的公共医疗体系濒临崩溃,特别是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的资源已不足、人手紧张,捉襟见肘了,其中导因是短期内持续飙高的每日确诊数字和活跃病例,这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以致无法再负荷。
“政府无法在短期内增加太多人手来应付医疗需求,这也不可能是可续性的应对方式。”
他直言,在这段抗疫期间,时间对医疗人员非常关键,工作的蹉跎会影响抗疫的成效。
他解释,由于近期的确诊病例居高不下,卫生局官员每日处理病例追踪的工作量相当庞大,而且追踪病例其实是更重要的抗疫工作,所以这解释了为何这个时候政府祭出这个无奈的政策,但完全符合目前的疫情逻辑。
“只检测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些人最有可能感染,而且他们的病情比一般其他病患(80%)严重,政府提早关注他们的状况有助于提早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
全面封锁属下策
林志翰也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抗疫和经济两者并存。
他认同全面封锁式的MCO其实是相当不精准、经济代价极高的措施,此乃逼不得已的下策。
他指出,除非疫情已告急到一发不可收拾,医疗系统已频临崩溃,疫情严重到政府的病例追踪和筛检都应付不来和开始失效了,那类似MCO 1.0的“短痛”措施,在今时今日才能被合理化。
他点出,相较于去年3月,我国现已拥有更多资源和处理疫情的经验,架设更完善系统应付疫情,但需要根据最新病例分布和感染群数据分析了解疫情各地的动向而采措施对症下药。
他坦言,防疫措施导致一些经济活动,如旅游业、展览业和活动空间租用等深受影响,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一些行业因此倒闭,另一些行业比如网销平台、健康产品卫生用品则大唱丰收,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把危机转为商机,但不是每个人每个公司都可以轻易转型。
“我认为,要经济和生计好,就要有个‘防疫绩效制’——如果疫情能控制下来,大家都能比较安心工作和进行一般的经济活动,那么政府就没有必要落实比较严格限制经济活动的防疫措施。”
...
针对性发放津贴
林志翰则认为,由于政府本身的资源有限,所以更应根据援助需求而针对性给予协助/津贴,不好再无差别地大笔酒钱分发给家家户户。
他解释,经济体相当程度上依赖全球经济需求和生产链,目前全球经济萧条是事实,所以要重振经济也得了解其中的局限在哪里。
“政府若能保工作和企业,这个应该优先;但如果企业无法生存而倒闭,政府有责任照顾那些失业的家庭,并提供津贴予其他公司在这时候聘请员工。
“我们得了解,无论一个家庭被列为什么收入等级的,一旦失去了工作饭碗,那个家庭就可能陷入财务危机。政府应全力以赴保住经济活力,减缓失业压力同时刺激和创造更多工作机会。”
他补充,其实政府在过去的几个经济援助和振兴配套已做着一些如此的安排,但现在更要研究如何善用资源已获得最大的社会保护和振兴经济成效。
“挣扎的私人界一些可有获取政府提供的借贷援助,如果还可以撑下去那就最好不过,能有适当的变通和转型最好,这时是公司上下层一起共患难的时刻,公司也应拥有社会责任照顾员工的福利。”
全文在此:
https://www.enanyang.my/%E8%A6%81%E9%97%BB/%E3%80%90%E7%8B%AC%E5%AE%B6%E3%80%91%E7%94%9F%E5%91%BD%E7%94%9F%E8%AE%A1%E5%B9%B6%E5%AD%98-%E6%8A%97%E7%96%AB%E8%B7%AF%E6%80%8E%E4%B9%88%E8%B5%B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