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7, 2012

写在428之前 - 后记

 我的稿已经等不及明天刊登出了!由于这篇文章标题叫作‘写在428之前’本应该在428前就让读者有机会阅读到,从而鼓励他们一起参加游行! 敬请联合日报多多包涵和原谅这次的特殊情况。

给那些还相信投票可以换政府的朋友,是时候再仔细想一想。近来被净选盟和在野党揭露的众多选举舞弊案例,还不足以说服你吗?你的票其实都不算数,很不值,如果你手上的一票可以轻易地被‘鬼魂幽灵’和‘外援’抵消。上次你们在几个州属成功换到政府,是因为他们国阵轻敌大意失荆州,并没有把‘复制’技术和‘复活’技术发挥得淋淋尽致,‘外援’也还没有成群结队地抵达。当他们真的有备而来时,就足以坑掉你了!

给那些仍旧政治冷感的朋友,我要说的是:你不理政治,政治也会来搞你。你们纵容政治腐败同时沉默,也算是帮凶之一。我奉劝你们,不要等到了最后那时刻,自己的利益受损和受到极不合理对待时,才后悔当初不为自己争取过权益。

写在428之前 (抢先版)


428日,这已是第三次净选盟号召民众上街游行了,目标依然如当初一样,就是要求干净和公平的选举。为什么这个要求非常的重要?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具有正当性,充分代表人民利益的民主政府。政府就好比一个总经理,要有效和公平地分配国家资源管理国家。有了一个受民意委托的政府,才能凸显出人民才是真正的老板,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反之,如果一个政府被普遍视为要依靠操控选举作弊而上位维持政权的话,那是对人民的智慧的侮辱以及对民主制度莫大的讽刺。

净选盟的8大诉求,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关于选举投票技术性改革的诉求,主要围绕在审核及确保选民资料的合法性和正确度。可以纳入这类诉求点的包括:要求透明干净的选民册,改革邮寄选民制度和投票日当天应用不褪色点墨汁。这与谁参与投票(选民身份和资格的争论)和谁可以用特定的方式投票(邮寄选民的定义和投票方式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二)关于竞选期间各党派的公平和自由竞争的诉求。净选盟要争取至少21天竞选日;自由和公平的媒体报导和平等利用平台宣传的机会;要加强公共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滥权偏袒);要停止贪污贿选和停止一切肮脏的政治手段。这些诉求对准看守政府,防止他们滥用看守执政党的优势来操控选民的投票倾向。


对于在野党来说,目前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第一类的诉求层面。近来,选民册和邮寄选民问题陆续地被揭发和被强烈质疑,闹得满城风雨。其中一些数据更令人触目惊心,例如:有65千名选民被鉴定是‘前’外国人(其中大约5万名在沙巴州),但绝大部分人的身份证号码却指出生地是大马;有4万名选民的身份无法从国民登记局资料核对;还有65千名选民年龄大于85岁;16千名选民的性别和身份证号码被搞混;至少有340万名选民(大约总数的27%)的身份须要被核查,因为身份证地址与选区投票地点不符。选民册里的‘幽灵’和‘外援募集’指控若属实,就足以让在野党阵线未战先败了,不管第二类别的改革建议会否被采纳和执行。这就好比一支足球队在球赛还未开场前就预设被攻进了两球,这现象英文称为’Handicap‘。国阵政府常爱引用民联能成功利用选票赢得5州政权和打破国会三分一的议席来力证选举干净。倘若在野党真的相信这制度是公平的而继续如常地玩下去,那就有如赌徒般地天真相信赌场赌庄的制度是对玩家公平的,没有十赌九输这回事。

或许有些人会说邻国新加坡的民主制度也是摆出来装饰橱窗的,但至今我本身还没听说过当地的在野党有投诉过有关选民册和投票算票时作弊的技术层面问题。虽然他国也面对有类似我国的选举制度问题(比较集中在选区划分制度的不公平及执政党滥权控制所有机关资源和媒体来助选的高压手段),但至少人家也允许和开放给海外国民投票,我国选委会竟然连这个基本国民权利也否决。现在就连缅甸的选举都可以办得那么有信心,甚至邀请和开放给国际组织机构来观察和监督(即使最后还不算是完全的‘干净’)。假如我国的选举真的像选委会所描绘般的干净,为何不敢向缅甸看齐呢?

就在419日,我国下议院挑夜灯日以继夜开会通过众多法案。其中一条正是《选举犯罪法案》的修改法案,竟然‘静悄悄’地在国会被通过了而没被主流媒体注意到。3处的修改正与净选盟的目标和8大诉求背道而驰,反而加强了选举作弊和龌龊政治的可能性。这等于给针对选举改革而设立的国会特选委员会一个巴掌,大概也可以反映出中央政府对选举改革的政治意愿有多强烈。

所以说,428游行已经是逼不得已的公民义务了,即使是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大马人也都一样。如果你认同目前的选举制度存有极大问题,又相信干净和公平的选举是大马民主的基石,以及未来生活各权益的保障,那么428就约定你了!我会在德国柏林履行我的公民义务。


Sunday, April 22, 2012

Problem and Solving

Identifying a real problem is easier, solving it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part.
But if one does not get to know the whole picture of a problem, then the effort to correct the situation would be in futile, or counter-productive.

Wednesday, April 18, 2012

UBAH, Selamatkanlah Malaysia!

台灣式的競選宣傳方式也席捲馬來西亞了。大馬民主行動黨(DAP),繼上一屆大選推出競選主題曲,這一次即將要到來的大選他們也不例外。

他們推出了中文版的《明天》和馬來文國語版的《UBAH》,同樣曲調,不同語言但內容接近的歌詞,和不同導演的製作MV。曲子是由大馬歌手宇珩的受邀原創曲。中文版歌詞是由音樂人管启源和‘答辯哥’邹宇晖的聯手填寫。馬來文版則由民行社青团团长陆兆福填词。

我反復地觀賞這兩個語言版本的MV仔細聆聽歌詞后,我的第一感受是,為何中文版的與馬來文版的有很大的感動落差?一開始我找不出問題所在,後來我慢慢知道了...

原來中文版的《明天》整首歌竟然沒有‘馬來西亞’這四個字!在chorus部份時,馬來文版唱的是"UBAH, Selamatkanlah Malaysia...",中文版的只是“明天 讓我們掀開新的一頁...創造最美麗的新世界”。這樣,共鳴就差很多了。‘新世界’很抽象,我在乎的是馬來西亞而已,有點感覺這首歌也適合通用在任何一個中文世界的競選活動。

我明白他們不要重複使用‘改變,為馬來西亞’因為上一屆的主題曲用類似的詞,但是馬來文版的歌詞,雖然與中文版的一樣用了很多象徵式代表的修詞(metaphor),卻多了很多針對性。比如說 chorus最後那句"Perubahan di tangan mu"象徵著用手投票改換(政府),而中文的詞是“未來讓我們去改寫”,比較抽象,已沒有把重點放在‘手’上(的一票)。

 中文版的MV沒有像馬來文版一般地播出誰是歌唱者, 讓聽眾比較難有歌唱者直接地唱入聽者心裡的那種親切真實感。雖然這樣的畫面不用佔據mv的大部份時間,但是宣傳效果是實在的,給歌唱者增添形象分(讓他們用歌聲來呼籲‘改變’的改革者形象)。這又是中文版MV的失策,平白浪費了宣傳機會。

坦白的說,這首曲子真的很不錯,很耐聽也很容易跟著唱,我喜歡。也許是因為上一首的那首《改變》已設下了高標準,所以才會讓我這次對中文版主題曲失望吧!馬來文版的做得真的很很棒,有感動到我,讓我心裡有股衝動去改變和拯救馬來西亞!這個我要大贊 =)

我說完了,請大家欣賞這兩支MV吧!

《明天》

Sunday, April 15, 2012

Hargai aku

Sebuah lagu yang amat bermakna, semuanya ternyata dalam lirik lagu ini.

A very meaningful song, about self-esteem, and how others should value and respect you. To those of you who were undermined for so long, this song is for you. Time to tell the person who doesn't appreciate you, you are not NOBODY, and you are not weak, and tell him/her to look at him/herself first before passing the judgement. It is absolutely not wrong to appreciate and respect what is true about yourself, be it strength or weaknesses.





"Sering kali kau merendahkanku
Melihat dengan sebelah matamu
Aku bukan siapa-siapa

Selalu saja kau anggap ku lemah
Merasa hebat dengan yang kau punya
Kau sombongkan itu semua

Coba kau lihat dirimu dahulu
Sebelum kau nilai kurangnya diriku
Apa salahnya hargai diriku
Sebelum kau nilai siapa diriku"

Problems

One must first recognise and learn about the problems. That is not enough, if we are not speaking out about it. Expressing the concern is not enough, if we don't take actions to stand for the issue and deal with it directly.

If you fail the first stage, you are ignorant. If you know the issue and you do not want to speak about it, you probably do not care or you have deep fear and therefore cowardice (one must first ask, what are you really afraid of). If you do express your concern but choose not to take action (and expect others to do it for you), then you are selfish and are a hypocrite.

"The Iron Lady" and Leaders in Malaysia

The "Iron Lady" vs "IronMan" , yes, of course I would pick the Lady! A wonderful thumbs up biographical film, about an extraordinary leader in British modern history. (No wonder the leading actress and the film won many awards and deserve very positive reviews from many movie critiques)

This movie brandishes many famous quotes by Margaret Thatcher, also illustrates her sociopolitical thoughts and philosophy, and sharing stories about ups and downs in her career and her personal life.

I am definitely not a political right, still I admire her for her courage, her sheer political determination to realise and push for the change in the core things she strongly believes in. She stood firmly by her principles, was totally unfazed by her critics by doing what she deemed to be the right thing for the country (although not the popular thing).

"Your problem is that you haven't got the courage for this fight."
"One must be brave if one is to take the wheel."
"We will stand on principle, or we will not stand at all."
"yes, people will hate you today, but they will thank you for generations"


That is something our current leaders (BN) and future leaders (PR) need to seriously ponder on, and perhaps take a lesson from it. Would they dare to make a brave change and commit to their cause, even if that would mean not a popular move but a right thing to do? that is my major concern. 'Cause I also worry about PR being too populist and not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in formulating how to solve or improve the social-politics structural problems.

Yes, the way of Margaret carried herself especially towards the end of her Prime minister carrier, borders to obstinance , eventually brought to her disgrace downfall (Power would sometimes transform some great leaders to arrogant bunch) . In the past (of Malaysia modern politics), only Dr. Mahathir resemble the Iron Lady, whom himself is also a strong character leader. The era of strongman politics is now over, and I never believe in one person's will shall be strongly imposed on the nation, be it Lee Kuan Yew or Dr. M. That is too risky and not democratic. Dr. M also operated the government by using Thatcher's model of privatisation policy which still left a deep impact to our Malaysian society since then. However, one good thing about Dr. M is that, unlike his 2 successors, he is not used to flip-flopping his policies, but to stand firm and defend for his ideas, his thoughts and his actions. At least one can see clearly about what direction Dr. M was leading us to, despite we do not agree with his way.

Najib is definitely what totally opposite to Margaret and Dr. M. He is a hypocrite , a populist (even more so than Anwar, although he always like to call his nemesis so), an opportunist, a flip-flop leader who has no concrete principle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roughout his career (No, 1Malaysia is not a philosophy from him... that is also a political 'marketing' concept as flimsy as his character)

This Margaret's quote reminds me of Najib, and also it gives food for thought for myself: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And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那些日子,與阿強叔在面子書上的'辯論'貼

(雖然有點雜燴,不過我還是要放在這裡給各看官閱讀,也給我作個記錄...畢竟我也花了時間和心思寫出這些辯論點...我也精簡地把我的想法寫入我的華教第二篇稿《华教vs国族论的攻防略》 )


強叔,不管那是不是叫‘目的’,‘溝通’是先決條件我的分析是,目前的‘分歧’是因為長久以來各群體各自表述,缺乏溝通交流,以致不瞭解,甚至誤解華教運動。所以,這個‘分歧’會因為缺乏‘溝通’之下而越變越大。在溝通和交流的當兒,我們也會檢驗自己的立場和應該隨著時代改進自己的論述,去反駁對方的觀點和指責。當我們聆聽和瞭解到對方對國民團結的憂慮,我們要試圖說服他們的是,他們的顧慮不該存在和多元源流教育制度是對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社會絕對是好事。

對於他們指責我們的華校有種族排他性,我們需要運用‘溝通’這‘手段’來論證我們華校其實一直以來是大馬國民教育的一環,門戶開放。所以我說,去種族化的華教新論述,是比較可以比較讓中間的民眾和反對多元派能信服的,避免華教會面對更多種族化和沙文主義的罪名和指責,避免反對派的國族論述占上風進而帶來政治施壓。

論述歸論述,華教運動要做的,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在思想上與行動同步改革。董總和林連玉基金會帶領的華教運動各有思想分歧已是不爭的事實。我本人比較讚賞的是後者,由主席拿督杜乾煥代表的是‘跨出去’進步開放的華教運動 - 他們主動結合其他相同相同和不同性質的跨族群NGO,以社運的方式進行運動和在關鍵的議題上勇敢地拉攏朝野雙方尋求政治支持。而董總是代表保守的,內向(大部份時間只向華社喊話,而華社以外的人士完全不瞭解不知情)的華教運動。現在他們更被動,領導人面對誠信問題,甚至也許已被在朝政治滲透而呈現的政治假中立。

對於很多保守派甚至不願意‘跨出去’‘溝通’,也不願意檢討目前運動的方向和論述。這明顯對華教運動不利,讓‘國族論’利用存在(但沒被解釋清楚)的偏見開始政治施壓,佔據了道德興論高峰,那是我擔心的,而想要扭轉的。

溝通,有時候不只是要瞭解,也是在減少誤會分歧和解決問題。如果很多華教人士選擇不溝通,只就是個問題了。那麼,叫他們溝通變成達成‘目的’的第一步,你說對不對?如果選擇了溝通,那種溝通的方式是像早前的’雙王‘辯論的各自表述,有辦法增進瞭解,減少分歧解決問題嗎?人家擺明了說我們華教是種族化栽培種族主義的,我們需要怎樣的反駁?不用正面回應嗎?

***

溝通包括了說服的工作針對對方的謬論作個反駁即使沒有立刻把他們弄得心服口服也讓看官們看得出我們的道理有利於我們將來的運動目標和策略運用。

你對我的說法的假設似乎是:我去溝通好像我去投誠對方放下我的原則去遷就對方真的是需要這樣的馬華溝通方式嗎如果我知道我是有很強硬的理由相信我們多元源流教育體系不是造成國民不團結的理由為何在溝通|討論|辯論時要放棄自己的立場去迎合對方呢我有說過對方很有道理嗎他們說服不了我但不代表他們說服不了其他的看管和拉攏新的支持者啊這是我的擔憂

我哪裡有不贊同你要用華文來進行你的日常生活方式問題是你要用怎樣的論述來捍衛你的權利啊perkasa也一樣說他們要爭取更多的馬來權益啊因為他們也認為這是他們在馬來西亞憲法下的權利所以要繼續這樣的生活方式。我們有沒有批評他們?有。我們有沒有嘗試將perkasa成員拉攏過來成為我們的支持者?沒有。我們要告訴廣大的馬來西亞公民看官們,他們是無理的,不對的,種族主義的。

現在批評華教的,差不多開始以我們批評perkasa的方式來進行。我們當然知道這是有十萬八千里遠的差別。問題是,我們知道而已,就夠嗎?我們的回應可以是這樣的嗎:哦,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我的權利我的選擇(雖然我要公家,也包括你們這些批評者繼續支持我這樣的選擇),你們不給啊?切記,這是國家社會公共議題,不是你今天要在家裡講什麽語言,煮什麽,要買什麽傢具等等的私人課題。

問題現在不只是認知我們社會存有差異。我們知道要容忍,可是人家不要容忍要來攻擊我們,我們不能再消極地容忍堅守城池,不未雨綢繆擔心有天權利不保城池失守。我認同你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沒有質疑過這點,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要有怎樣的論述來回應對方揭露他們的謬論(來繼續要公家維持你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我覺得你在這方面對我的說法有誤解。我們其實在同一陣線(要保留多元源流教育多元文化),但我支持以新論述新策略積極反駁國族論支持者的攻擊,而你不贊同。你是不贊同我欲提倡的華教新論述有助於華教運動,那你認為華教運動的出路是什麽?不改變,墨守成規嗎

我認同你說的假如我们涉猎过基本的文化理论,我们会了解语言从来就不只是沟通工具而已,它代表着一种文化.
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存有主动或被动的排外性,因为它们都因价值观而结合.”

你要用反對者共同的語言講才有效啊!對我講,我認同,又有何幫助

***

阿強叔啊,你是一直用‘權利論’來抗辯。我知道你有這個權利,對手也瞭解也可能承認目前你也有這個權利。那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要推動興論來求政改,以後你的權利還能不能繼續存在,我就不敢擔保。

第一,他們也可以說他們也有權利過著他們理想中不分裂不種族化的統一教育體系。對於現實社會里有很多權利vs權利的衝突與矛盾,你要怎麼解?只是說我有權利這個那個就夠了嗎?他也有權利爭取他要的權利啊!

第二,權利並不是與生俱來然後就永遠不容被質疑的,要常常放在社會規範發展的脈絡里來檢視。以前80年代或更早前在大馬非巫裔男人可以擁有娶多妻的權利,現在呢?(女權平等抬頭的勝利)從前在美國南北內戰之前,美國白人說他們擁有奴隸權,過後到底歷史發展怎樣了?(‘人生而自由’的權利勝利)。這兩個例子雖然看起來像是不相干,但是用來提醒你擁有的權利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若不要改變,你總得要說一些什麽來抗辯,走在興論的前端讓大家接受你。有哪個權利可以長久保留,如果一直處於社會批判和質疑的對象呢?

公平點來說,你有大約提到母語教育並非是單純的語文科目,因為它是文化的傳承體,而國民的團結體現在價值觀上,不是糾結在語言應用上。這些我都認同。我覺得這些論點才是拿來對‘溝通’和交流有幫助的(和拿來正面反駁對方攻擊的論點),而不只是一直強調你有這個權利云云(這給我感覺是你不准備回應對方的質疑)


辯論文字的面書上的原文,請遊覽在MKSow 大人4月2日和3日的貼,很抱歉我無法拷該原貼貝鏈接線

华教vs国族论的攻防略



上一篇我简单地介绍了325华教救亡运动的背景,也点出了现在华教运动的几个迷思。请容许我进一步申论。

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再加上308政治大海啸过后‘人民至上’,‘我们都是一家人’和‘一个马来西亚’这类族群包容性的口号响彻云霄顿时变得很流行,种族主义似乎是现在人人都厌恶和喊打的。到底人民要怎样的选择才是至上呢,如果人民之间各有利益冲突该取舍谁呢?怎样才算是一家人,是不是要强逼相处在一起讲同一种语言才可以达到目的呢?一个马来西亚到底有没有强调多元文化多元语言多元信仰的多元社会,还是真的什么都只有‘一个’的马来西亚?这些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大家各有想象和期望。在公开场合辩论文化严重缺乏缺席,主流媒体又无法完全独立自由的大马,很多时候各族群,宗教,文化团体都选择在各自的平台对着各别的支持者表述和喊话,这是个大问题。

近年来,国民教育成为了争议性的课题。在国民团结的旗帜下渐渐地形成的‘国族论’挑战派,他们倡议教育改革为统一源流的国民学校。现在华教运动支持者面对的挑战,不再是以往种族极端份子的叫嚣和欲同化我族语言文化的外人‘恶势力’。就连在华社里‘自己人’圈内,尤其是来自新兴的中上产阶级人士,现今也不乏呼声支持类似新加坡统一源流的教育体系。当然,尽管华教支持者可以声称这些人功利,或拥抱英文至上主义(虽然不是所有的挑战派都支持用英语为统一语言,或许这些人只想要复办英校)。事实上,华教运动的领导人应该跨出自己族群圈子,主动反驳和与外界接触趁机解释一些似是而非的挑战派论述。毕竟在一个正变迁当中的去种族主义化的大马社会,华教运动被标签为华人沙文主义,不利于华教运动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华教工作者要时时检验自己的论述和举动,是否会无意中对号入座挑战派言之凿凿指出的问题所在。

在此,我提出去种族化'的新论述,用来回应挑战派,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更接近华教的现实。挑战派,甚至还包括一些华教支持者对华文源流学校存有这样的误解和迷思:

第一,华校是华人的学校。我的见解是,华校被定义为华文学校,是国内主流教育制度的一环,只是教学媒介语是华语而已。这不是纯粹华人的学校,而应该是全民学校。目前的华小更具备有‘国民学校'的面貌,拥有11%非华裔就读,反观国小只有7%非巫裔。

第二,母语教育的论述,是为了刻意排斥其他母语非华语的孩童就读。我的说法是,华校是让欲继续母语教育的孩童学习之外,也门户开放地欢迎和鼓励其他有浓厚兴趣学习他族文化语言的家庭送孩童过来就读的学校。这其实对未来保留多元语言多元文化面貌的马来西亚是起着正面影响的。我们要让挑战者明白,母语教育并非是单纯的语文科目,因为它是文化的传承体。而国民团结应体现在价值观上,不是纠葛在何种语言的应用上。那些推崇单元语文统一教育体系的人士,可以看看和比较我国和邻国的华裔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方面的不同。所以说,扼杀了母语教育不但会造就一个渐渐失根的文化贫瘠之地,同时也扼杀了他族孩童学习完整文化的机会。

第三,所有华人的母语是华语,所以华人要支持华教,全都把孩童送去华小造成了一国多制'的种族隔阂。针对这点,或许有些人有所不知,事实上不少华人的母语可以是其他语言,例如英语。身为公民的我们在多元源流教育制度下应有自由选择权。各源流学校应该公平竞争,以让各族都可以自由地为孩子选择最好的教育。在非华文源流学校开设华语班,也是值得赞赏和支持的,因为这可以提供替代选择给那些满足自己的孩子学习华文语文科目而已的家长。所以,如果都是自由的选择,何来意图造成最后的种族隔阂?再说,孩子们都有上国文课,基本上能以国语交流,甚至有可能使用其他不同的大马语言进行沟通,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马来西亚国族吗?

总结一句,我认为华教运动现今要做的就是提出超越种族语言的进步论述来争取全民认同,再结合各族人民的支持力量,这才能确保华教权益日后不受侵蚀。

Sunday, April 01, 2012

325后华教的困境与挑战 (还原增长版)


 “325华教救亡抗议大会在上周日假董教总教育中心闹哄哄地举行了。董教总振臂一呼,结果万人响应赴约,并激昂亢奋地支持和通过了4个技术性‘吁请’教育部和政府的提案。主办单位将这次的抗议大会正名为‘华教救亡’,顾名思义表示华教正面对严重的生存危机,控诉着被不公平待遇的悲情。但是有关议题,几乎在隔天就被魏家祥的左脸颊‘骑劫’了。正当华社和华文媒体还在津津乐道地评论这场大会,其他语文的主流媒体却兴致缺缺,仿佛在暗示着这只是华社的课题,不是什么国家大事。再加上出席者几乎清一色是华裔(除了少数来自政党和母语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们)。活跃社运份子黄进发博士不禁当天就在面书上问道:那些20万非华裔华小毕业生去了哪里?

董教总,在很多非华裔国民的印象里,是个种族色彩浓厚的组织,再加上该组织在华社圈子外的联系不够强活动不多,会常轻易地被抹黑为一个种族主义的极端组织(这点,董教总早在1999年大选后领教过时任首相的马哈迪医生的厉害了)。325大会选择在自家面前举办,还有诉求布条和演讲内容都主要是以华语进行的,并无助于促进友族同胞对这组织的了解和认同。另外,政府应对的方式是派出马华的副教育部长来‘聆听’和‘记录’华教人士的声音然后向国家领导人汇报,而他本身并没有决策权。这个老掉牙的课题这么多年来,难道政府会真的焕然不知?还有,这种华裔‘关照’华裔的情况,不是54年来的运作模式吗?承诺一个接一个,年复一年,问题依然没有改善。集会者把气发泄在魏家祥的头上,要他下台。但是马华长久担任的教育部副部长一个换一个这么多年了,魏家祥下台后就会有用吗?看来是要把整个政府和体制给换了,才能看到解决问题的曙光。


重点是,成为华教运动最大的隐忧是1956年拉萨报告书和1960年的阿都达利报告书里的‘终极目标’没有被去除。华教运动支持者一般上认为这是巫统领导的政府欲在教育上和语言上同化华族的举动,所以不时会以煽动种族悲情和危机感来对抗政府的政策。无论是不成文的不制度化增建华淡小的政策,长期的师资短缺,分配给华淡小微薄的学校发展津贴,我们都可以看得出五十多年来政府的教育政策趋向于推广国民学校为全民首选,与此同时抑制其他源流学校的正常发展。一直以来政府的中心思想是以国语来团结国民为前提,相信将各族孩童自小放在同一个学校屋檐下以同一种语言学习,接触和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了解,打破种族隔阂。换言之,其他源流学校本身的存在就背负着尝试制造种族隔离的‘原罪’。除了政府官员,公民社会里也常出现这些声音,认为华淡小学是有种族排他性的,是国民团结的障碍。

我曾与本地其中一个颇有名气的部落格作者拉菲克医生(Dr. Rafick),就此课题在他的部落格留言板交流过。他认为华淡小的存在,造就了现有的国民学校出现了单一种族极化(Racial polarization)的现象,剥夺了他的孩子在学校幼年时与异族同胞相处一起学习和互相了解尊重的机会。他也相信目前马来西亚陷入种族主义的泥沼,是因为各族孩童从小就被隔离在单一种族的环境里,以致后来长大后相互不信任,并常以各族的身份自居和开始计较族群得失,而不是以大马人身份为先。他不能明白,新加坡可以做到单元源流素质教育并加上母语学习班,为何大马不可以?在他的认知里,学习母语若是那么重要,如果国民学校又有提供,为何有人不能够接受,而非得在不同源流的学校里学习?他很困扰,为什么这些人不能以大马人团结和整体利益为先?况且国家教育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母语教育应该可以在家学习,不应该有分支的国家教育系统。

我当然不赞同他的主张。因为我认为家长应有各源流教育的自由选择权,同时也相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语言的马来西亚和谐社会可以包容各源流教育。我不认同他对于我国种族极化现象的分析,尤其是他将祸源怪罪在多元源流的学校上。首先我要点出几点有关华教观念的迷思:(一)‘华校’是华人的学校,(二)母语教育的论述,似乎只鼓励母语是华语的孩童送进来就读华校,(三)所有华人的母语是华语,所以是华人就要支持华教。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即使一些华教份子情感上认同以上这三点。但我个人的担忧是,如果像拉菲克医生类似的论述在非华社群里发酵开始引起共鸣和站得住脚时,华教份子要怎样回应他们的顾虑,而不是一如往常对着华社自己讲自己爽呢?我认为,董教总和众多华教份子应跨出华社的舒适地带,积极开发华教运动的新论述跨种族跨语言地扩展至全民,尤其是争取更多友族同胞的认同与支持。去种族化论述是前进的第一步。

本文(精简和被编辑修正版)原刊登于《聯合日報》自由言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