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5, 2012

华教vs国族论的攻防略



上一篇我简单地介绍了325华教救亡运动的背景,也点出了现在华教运动的几个迷思。请容许我进一步申论。

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再加上308政治大海啸过后‘人民至上’,‘我们都是一家人’和‘一个马来西亚’这类族群包容性的口号响彻云霄顿时变得很流行,种族主义似乎是现在人人都厌恶和喊打的。到底人民要怎样的选择才是至上呢,如果人民之间各有利益冲突该取舍谁呢?怎样才算是一家人,是不是要强逼相处在一起讲同一种语言才可以达到目的呢?一个马来西亚到底有没有强调多元文化多元语言多元信仰的多元社会,还是真的什么都只有‘一个’的马来西亚?这些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大家各有想象和期望。在公开场合辩论文化严重缺乏缺席,主流媒体又无法完全独立自由的大马,很多时候各族群,宗教,文化团体都选择在各自的平台对着各别的支持者表述和喊话,这是个大问题。

近年来,国民教育成为了争议性的课题。在国民团结的旗帜下渐渐地形成的‘国族论’挑战派,他们倡议教育改革为统一源流的国民学校。现在华教运动支持者面对的挑战,不再是以往种族极端份子的叫嚣和欲同化我族语言文化的外人‘恶势力’。就连在华社里‘自己人’圈内,尤其是来自新兴的中上产阶级人士,现今也不乏呼声支持类似新加坡统一源流的教育体系。当然,尽管华教支持者可以声称这些人功利,或拥抱英文至上主义(虽然不是所有的挑战派都支持用英语为统一语言,或许这些人只想要复办英校)。事实上,华教运动的领导人应该跨出自己族群圈子,主动反驳和与外界接触趁机解释一些似是而非的挑战派论述。毕竟在一个正变迁当中的去种族主义化的大马社会,华教运动被标签为华人沙文主义,不利于华教运动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华教工作者要时时检验自己的论述和举动,是否会无意中对号入座挑战派言之凿凿指出的问题所在。

在此,我提出去种族化'的新论述,用来回应挑战派,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更接近华教的现实。挑战派,甚至还包括一些华教支持者对华文源流学校存有这样的误解和迷思:

第一,华校是华人的学校。我的见解是,华校被定义为华文学校,是国内主流教育制度的一环,只是教学媒介语是华语而已。这不是纯粹华人的学校,而应该是全民学校。目前的华小更具备有‘国民学校'的面貌,拥有11%非华裔就读,反观国小只有7%非巫裔。

第二,母语教育的论述,是为了刻意排斥其他母语非华语的孩童就读。我的说法是,华校是让欲继续母语教育的孩童学习之外,也门户开放地欢迎和鼓励其他有浓厚兴趣学习他族文化语言的家庭送孩童过来就读的学校。这其实对未来保留多元语言多元文化面貌的马来西亚是起着正面影响的。我们要让挑战者明白,母语教育并非是单纯的语文科目,因为它是文化的传承体。而国民团结应体现在价值观上,不是纠葛在何种语言的应用上。那些推崇单元语文统一教育体系的人士,可以看看和比较我国和邻国的华裔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方面的不同。所以说,扼杀了母语教育不但会造就一个渐渐失根的文化贫瘠之地,同时也扼杀了他族孩童学习完整文化的机会。

第三,所有华人的母语是华语,所以华人要支持华教,全都把孩童送去华小造成了一国多制'的种族隔阂。针对这点,或许有些人有所不知,事实上不少华人的母语可以是其他语言,例如英语。身为公民的我们在多元源流教育制度下应有自由选择权。各源流学校应该公平竞争,以让各族都可以自由地为孩子选择最好的教育。在非华文源流学校开设华语班,也是值得赞赏和支持的,因为这可以提供替代选择给那些满足自己的孩子学习华文语文科目而已的家长。所以,如果都是自由的选择,何来意图造成最后的种族隔阂?再说,孩子们都有上国文课,基本上能以国语交流,甚至有可能使用其他不同的大马语言进行沟通,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马来西亚国族吗?

总结一句,我认为华教运动现今要做的就是提出超越种族语言的进步论述来争取全民认同,再结合各族人民的支持力量,这才能确保华教权益日后不受侵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