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华教救亡抗议大会”在上周日假董教总教育中心闹哄哄地举行了。董教总振臂一呼,结果万人响应赴约,并激昂亢奋地支持和通过了4个技术性‘吁请’教育部和政府的提案。主办单位将这次的抗议大会正名为‘华教救亡’,顾名思义表示华教正面对严重的生存危机,控诉着被不公平待遇的悲情。但是有关议题,几乎在隔天就被魏家祥的左脸颊‘骑劫’了。正当华社和华文媒体还在津津乐道地评论这场大会,其他语文的主流媒体却兴致缺缺,仿佛在暗示着这只是华社的课题,不是什么国家大事。再加上出席者几乎清一色是华裔(除了少数来自政党和母语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们)。活跃社运份子黄进发博士不禁当天就在面书上问道:那些20万非华裔华小毕业生去了哪里?
董教总,在很多非华裔国民的印象里,是个种族色彩浓厚的组织,再加上该组织在华社圈子外的联系不够强活动不多,会常轻易地被抹黑为一个种族主义的极端组织(这点,董教总早在1999年大选后领教过时任首相的马哈迪医生的厉害了)。325大会选择在自家面前举办,还有诉求布条和演讲内容都主要是以华语进行的,并无助于促进友族同胞对这组织的了解和认同。另外,政府应对的方式是派出马华的副教育部长来‘聆听’和‘记录’华教人士的声音然后向国家领导人汇报,而他本身并没有决策权。这个老掉牙的课题这么多年来,难道政府会真的焕然不知?还有,这种华裔‘关照’华裔的情况,不是54年来的运作模式吗?承诺一个接一个,年复一年,问题依然没有改善。集会者把气发泄在魏家祥的头上,要他下台。但是马华长久担任的教育部副部长一个换一个这么多年了,魏家祥下台后就会有用吗?看来是要把整个政府和体制给换了,才能看到解决问题的曙光。
重点是,成为华教运动最大的隐忧是1956年拉萨报告书和1960年的阿都达利报告书里的‘终极目标’没有被去除。华教运动支持者一般上认为这是巫统领导的政府欲在教育上和语言上同化华族的举动,所以不时会以煽动种族悲情和危机感来对抗政府的政策。无论是不成文的不制度化增建华淡小的政策,长期的师资短缺,分配给华淡小微薄的学校发展津贴,我们都可以看得出五十多年来政府的教育政策趋向于推广国民学校为全民首选,与此同时抑制其他源流学校的正常发展。一直以来政府的中心思想是以国语来团结国民为前提,相信将各族孩童自小放在同一个学校屋檐下以同一种语言学习,接触和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了解,打破种族隔阂。换言之,其他源流学校本身的存在就背负着尝试制造种族隔离的‘原罪’。除了政府官员,公民社会里也常出现这些声音,认为华淡小学是有种族排他性的,是国民团结的障碍。
我曾与本地其中一个颇有名气的部落格作者拉菲克医生(Dr. Rafick),就此课题在他的部落格留言板交流过。他认为华淡小的存在,造就了现有的国民学校出现了单一种族极化(Racial polarization)的现象,剥夺了他的孩子在学校幼年时与异族同胞相处一起学习和互相了解尊重的机会。他也相信目前马来西亚陷入种族主义的泥沼,是因为各族孩童从小就被隔离在单一种族的环境里,以致后来长大后相互不信任,并常以各族的身份自居和开始计较族群得失,而不是以大马人身份为先。他不能明白,新加坡可以做到单元源流素质教育并加上母语学习班,为何大马不可以?在他的认知里,学习母语若是那么重要,如果国民学校又有提供,为何有人不能够接受,而非得在不同源流的学校里学习?他很困扰,为什么这些人不能以大马人团结和整体利益为先?况且国家教育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母语教育应该可以在家学习,不应该有分支的国家教育系统。
我当然不赞同他的主张。因为我认为家长应有各源流教育的自由选择权,同时也相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语言的马来西亚和谐社会可以包容各源流教育。我不认同他对于我国种族极化现象的分析,尤其是他将祸源怪罪在多元源流的学校上。首先我要点出几点有关华教观念的迷思:(一)‘华校’是华人的学校,(二)母语教育的论述,似乎只鼓励母语是华语的孩童送进来就读华校,(三)所有华人的母语是华语,所以是华人就要支持华教。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即使一些华教份子情感上认同以上这三点。但我个人的担忧是,如果像拉菲克医生类似的论述在非华社群里发酵开始引起共鸣和站得住脚时,华教份子要怎样回应他们的顾虑,而不是一如往常对着华社自己讲自己爽呢?我认为,董教总和众多华教份子应跨出华社的舒适地带,积极开发华教运动的新论述跨种族跨语言地扩展至全民,尤其是争取更多友族同胞的认同与支持。去种族化论述是前进的第一步。
本文(精简和被编辑修正版)原刊登于《聯合日報》自由言論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